长烟一空_作者:羲冷(17)

2017-08-13 羲冷 古代言情

  西澜国西边,有句廉海,句廉便是取自海线绵长曲折之意。沿海线齐整排下的六府,从来都是鱼米之乡。应氏一门立国十一代三百余年,国库税银的大半,便是取自这六府。除此以外,海线六府贡上的素绢丝缣,织造jīng细,也令幽都高门望族青眼相待。因此,便有了“六府熟,天下足”的说法。

  而位于横穿西澜的澜水入海口的西海府,在海线六府中,也是最为风光的。中州的诗赋中,提及西海府,也经常出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尽汇于此”的描述。幽都的官员们纷纷传说,若是能得机遇外放于西海府,便是至少为三代子孙植了蔽yīn,督府这样的三品官,竟比幽都的二品还要令人称羡。轮到这个肥缺的人自然要经受八方妒忌的目光,若是身正还好,要是恰好被与自己身后势力相对立的官员抓到把柄,一家再无宁日也会成为奢望中的结局。

  时值今日,海线六府正遇百年一次的cháo汛,海面较往年上涨了十几丈。年久失修的堤岸被轻易冲垮,咸水灌入良田农舍,生灵涂炭。这件事,竟然被西海府督府为首的几位地方大员私自按压下去,因担心自己的官印,只加紧协助察访使搜刮珍宝,却不上奏禀明实际灾qíng。

  刺杀发生后,帝明立刻便下旨惩处这名督府在西海府的亲信、家眷,然而,契机并不是为了如此明了的目的而被众多眼睛盯牢成为契机的。朝议进行了两三个时辰,世族官员竭尽经典,反复提起“祖制”“仪礼”,仿佛经由谁的提醒,偏偏要让这个依祖制即位的皇长子应晟明知道——若是你一意孤行,便是自找的步履维艰!

  朝堂上,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臣向前一步,向着帝明深深一礼,道:“臣,恳请陛下从今日其,批复奏章,并向各部公示!”

  帝明抬了抬眼皮,见是负责仪礼的太常令,便惯常地说了声“知道了”。

  早在凌风楼读书的时候,他就记住,在种种答复之中,唯有这三个字是最稳妥的,既不是那样坚决的反对,也不是经确认后的肯定,只是一种巧妙的迂回,以便赢取重新仔细思考的时间。可帝明早已不将这三个字作为迂回的的借助,于他,这不过是句口头禅,底下深藏的,便是又伪装了一层模棱两可的不予答复。

  “臣以为,陛下不知道。”太常令不顾年老,更上前一步,声音也提高了几分,沉痛的神色凝满了脸上每道皱纹。

  “哦?”帝明眯起眼睛,眼角迸she出讽刺、不满的光芒。

  太常令仿佛故意忽略帝明的神色,继续说道:“臣以为,是否批复奏章不止仪礼道义,却还牵涉到陛下您自己的权力尊严。若您按时批复奏章,那么上下同心,便不会出现地方官员无人敢报灾qíng的事,幽都盛平街口便也不会有这样动乱人心的刺杀。”

  “太常令终于没有提到祖制、仪礼,却说,这次刺杀,追根究底,最该惩罚的人就是朕?哈哈!”帝明突然大笑几声,边笑边说道,“那么就gān脆来罚朕好了,罚朕不识忠良不辨jian佞!”

  “如今西海六府俨然成了一个个亲封的诸侯王国,臣不得不说,陛下的确用人不慎……”

  “放肆!”帝明猛地站起身来,一拍面前书案,清朗面容瞬间扭曲了几分,“议功论过,全是监察御史的职责,哪里又论得到你太常令开口!”

  年老的太常令也激动起来,捏紧的拳上,青筋毕现,他用最大的声音喊道:“自从监察御史狄大人上奏请求赐官回乡之后,陛下您就没有再任用新的监察御史,只由着那个位子空置!如今,臣虽然不是监察御史,却依旧认为为官一日,便不得失信于民失职于君!”

  几个本来立于太常令身后的几个年轻官吏悄悄拽了拽太常令的衣服,却只换得他更加激烈的一句:“臣不怕死!臣早就连棺材都准备好了!即便是死,也是要为国尽忠!”

  “好个忠臣,不得失信于民失职于君,连棺材都事先准备好了!大概,连朕滥杀忠臣的罪名也早已计算在内了,是不是?”帝明冷笑一声,撇了眼瞪大双眼的太常令,向一侧侍卫挥了挥手,道,“送太常令大人回去,大人年岁已高,不需要再参与朝议!吩咐他儿子,看好他,若是这位‘忠臣’出了事,我拿他全家是问!”

  “退朝!”帝明说着,一甩衣袖,走下台阶,向殿后联通的回廊走去。没走几步,他突然停下了,侧过脸,看了看朝议开始时便一直低垂下头的应晟暄,叫的却是朝堂上的冰冷称呼:“暄王弟,我另有事找你,随我去书房。”说罢,他兀自向前走去,打开后没有用过的红印泥鲜艳得札人眼目,走下台阶前敲到的朱笔依旧在架上轻轻晃d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