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唏嘘不已的当属南宋戴复古的故事:戴复古流居武宁时,有富人爱其才,以女妻之,二三年后,复古归,妻问其故,告以曾娶。其岳父得知大怒,妻则宛曲解释,且尽以奁具赠复古,饯以词--《祝英台近》--
惜多才,怜薄命,无计可留汝。揉碎花笺,忍写断肠句。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
如何诉?便教缘尽今生,此身已轻许。捉月盟言,不是梦中语。后回君苦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复古既别,其妻遂赴水死。十年,复古重返,作怀旧(实为悼亡)词一首《木兰花慢》--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chūn风。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著破chūn衫,当时送别,灯下裁fèng。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单读后一首,只见哀思爱意恋恋不绝,一幅亡妻故去空悲切的qíng景俨然眼前,真的不逊于历代的悼亡词,我当初就很被感动一把,觉得这比贺铸的《半死桐》写得帅很多,可看过复古妻的《祝英台近》后几yù落泪,了解背后的故事之后更是咬牙切齿,既有今日之悼念何必当初的离弃,这种搞法就像生前不孝顺,死后大张旗鼓搞排场一样,左右死人是无福消受的,不过是活着的人借死人作秀,为自己脸上贴金。
这样说起来,就越发见得容若难能可贵,他是真心对待卢氏的,诚然有过忽略,但始终真qíng相对,温暖照顾若非如此,卢氏再好xing儿,也不会对他深qíng不逾。好的感qíng是丰满的,彼此滋养的过程,而坏的qíng感,只会耗尽人的养份,使人拖沓疲惫,两两生厌。最终被摧毁至只剩皮囊。
丁巳年即康熙十六年(1677)容若二十三岁。丧妻不久。此后几乎每年亡妻忌日均有词作,直至八年后以寒疾卒,终年三十一岁。此阕《沁园chūn》感qíng真挚,缠绵悱恻字字动人。称得上哀婉绝艳!百字之间,容若将qíng绪转换不停,从他叹息卢氏早亡,到回忆往日夫妻间的恩爱qíng形,再到叙述丧妻后自己的痛苦:对着妻子的遗像,似乎觉得灵风飘动,思绪悠悠,想到天上寻找,又想到"料短发,朝来定有霜"。怕妻子为自己的苍老憔悴伤心。一路写来跌跌拓拓。qíng绪起落如飞鸟,又如飞鸟掠过天空一样自在。转换之间没有一丝雕琢造作的痕迹!容若呼出无限伤凄:"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为全词更添qíng韵。让檐前滴滴淅淅的雨声,谱写出我内心的痛苦。即使在人间天上,两qíng也如一,但眼前人亡物在,如何不令人百结愁肠?
我个人觉得,这阕词足可以和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悼亡诗比肩,而绝不会逊色。在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里这首词成了纳兰容若和冒浣莲相识的契机。
塞外,纳兰容若以马头琴弹出了这首哀歌。冒浣莲闻听之下,不禁心旌摇dàng。这种不加节制的悲伤,正是纳兰词动人心魄的地方,正是所谓哀怨骚屑,中国诗学讲究的是"乐而不yín,哀而不伤",一贯尊崇传统美感的梁羽生这次却借冒浣莲的口说出一番好诗好词不必尽是节制的道理来,叫人眼前心头一亮!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一句,翻出前人新意,用词浅淡,却将深qíng写到极致。
梦醒后,想起她,心底充满不可言说的惆怅悔恨。你又在深夜痛哭一场,日日如此伤筋动骨,容若呵,苏子需要十年才尘满面,鬓如霜。而你,憔悴必定胜他十倍,是伍子胥一夜白头的凄凉。
少年游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qíng知。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音尘断】
晏殊的《珠玉词》有"长似少年时"之句,此调故名《少年游》。晏殊一生平顺,锦缎一样柔软华丽。少年以神童举,皇帝抱于膝上,仕途平顺,过着无一日不宴饮的艳美生活,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他经历的生活创造了如梦的意境。这种生活态度深刻影响了他的幼子晏几道。宋代父子能词的不少,但父子俱为大家的却只有大晏和小晏,而小晏尤胜乃父。只可惜小山就无乃父好命,他空有其父之才,却无其父之运,加之为人痴狂,个xing又狷介。相国公子终至一生潦倒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