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这番作为,让李夫人很欣慰,母女二人的关系也更加亲近了。
当帖子送来时,李夫人虽收下了,却又怕出门沾了红尘,被佛祖怪罪,满心里打着算盘,想着过两日寻个借口推了去。
李瑶琴却知道,东安伯府的庄子既然与贤王的庄子紧挨着,必会请了贤王妃去的。
若是贤王妃也去凑这个热闹,却是二人见面的好机会。
于是李瑶琴便一力撺掇母亲,不要只在家里,也该出去松散一下,若是只在家里熬坏了身体,大哥知道心里也会难受的。
李夫人身边的亲信丫头婆子们,一方面担心李夫人总如此郁郁,不利于身体,别一方面也想着在秋日大好天气里出去走走,也纷纷劝说。
李夫人被劝得心动,又见女儿花儿一般的年纪,整日陪着自己在小佛堂吃斋仿佛,瞧着都瘦了,也是可怜。
再者女儿眼看就到十四岁了,再过一年及笄就该说婆家,真该带着她到处走走,于是便点头同意了。
倒是李瑶琴因为利用了母亲,心下未免有些不安。
前世她为避太子,早早就去了贤王府。因只是侧妃的原因,并不能常回娘家。
后来又与贤王qíng同意合,做了真正的夫妻,便算是有了自己的小家,一来甜蜜幸福,娘家便想得少了些。
二来沈秋君又时时瞪大了眼要寻自己的错处,就更少回娘家了,除了大哥外,与伯府的人更是生疏了。
此时虽重生回十三岁,但心里年纪已然不少,不会真有十几岁女孩子对母亲的那种依赖。
况且又时常挂念贤王,难免在父母身上的心思就少了些。
她只能在心中暗自说道:“母亲,女儿决不会辜负了您的养育之恩的,等我将来有朝一日成了皇后,按例必会给皇后娘家封赏的,到时一定能让哥哥继承父亲的爵位,也算是遂了您与父亲的心了。”
到了那日,果然就见到了贵为贤王妃的沈丽君,李瑶琴只在远处一看,便不由自惭形秽起来。
沈丽君的美艳虽差了沈秋君一筹,但是身上却又比沈秋君多出了一种优雅从容的丰华气质。
成年后的自己样貌清秀,不敢与沈丽君的明艳相比,虽多了份温婉,却于雍容华贵上天差地别,也怨不得她能长久占据贤王的心。
可怜红颜多薄命,如今的她最多也只有半年的活头了。
眼睁睁看着这样的一位丽人,竟早早损了命,李瑶琴心里也是惋惜的很。
她倒是极想提醒沈丽君,要防着她的亲妹妹沈秋君,可自己这么一个初次见面的人,jiāo浅言深,实在是太突兀了。
况且就算自己真出言提醒了她,她姐妹二人qíng深,定然不信,反倒是自己的行事太过匪夷所思,倒显得居心叵测,也不知又会出什么变故,也罢,总是各人的命,天命不可违。
众人来到花园子里,相互寒暄问候,客套过后,夫人们便随意坐在花厅里,赏花说话兼暗自观察看上眼的小姐们。
正文 第六十七章 流言风起
至于那些小姐们,年纪大些的,便稳重娴静地或持着扇子,或拿着绢儿,或站或坐,在园子里观赏正怒放的jú花,又或与相知的人低声jiāo谈,语笑嫣然,倒是把个园子衬托的越发姹紫嫣红……
年纪小些的,也是个个人比花娇,又年轻气盛,免不了暗自较劲,争奇斗艳!幸好大家都是有身份修养的人,故暗地里刀光剑影,表面上仍是风和日丽,和睦一团。
李瑶琴年纪还小,凑合不到那些稍大些的姐姐们身边,对于那些嫩嫩的年纪相仿的小萝莉们,若是前世,她或许还有心qíng上前应付几句,然后还有可能借机显摆一下自己的与众不同,可如今已经重活了两世,她才懒得去出那个风头呢。
况且她也深知道在这些夫人眼中,活泼聪慧,远不如和顺端庄大气来得重要。
而自己因长相妩媚,便有些吃了亏,更需要在稳动上加加分,以气质取胜。故只乖乖陪在母亲身边侍奉,趁便聆听夫人们之间关于朝中皇室的一些八卦。
众人见李瑶琴如此,也暗自点头,连连称赞李夫人是有福之人,儿子上进,女儿孝顺乖巧。
李夫人自然要谦逊一番,但心里仍是高兴的,对于给自己争了脸的女儿,越发和蔼慈爱起来。
沈丽君回到家,先对丈夫说了自那些夫人口中得到的一些消息,末了顺势提了一句李瑶琴。
贤王不由问道:“你所说的,可是城安伯城里的那位嫡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