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怎么总想着你那个几品官的事儿呢?这满朝上下又有谁真拿你当从九品的看了?谁闲的没事儿敢招惹你?”
“这不是招惹不招惹的问题。”杨少峰道:“这是品级的问题。
当然,也不光光是品级的问题,而是我还有一些想法,打算到下面的州县去试一下,要不然我这心里没底气。”
朱瞻基好奇的问道:“什么想法?还非得你自己去折腾?这不是有七十三个学生么,永乐十九年的殿试,怎么着也能有几个考中的吧?”
杨少峰有些烦燥,抓着头发说道:“别说他们七十三个了,你就算是把伊逍和白庚给我弄过来也没有,我要是不亲自去下面盯着,我不放心!”
将杯子里的酒一口喝光,杨少峰干脆跟朱瞻基摊牌了:“这么说吧。等回到了大明,我就去找皇爷爷求个恩典,外放一地做个县令。
我要求不高,只要随便找个不太偏远,最好在山东沿海一带的县就行。
我想试试,能不能靠着工坊之类的玩意让百姓有另外一个活法,不用靠地吃饭,也不用看天活命。”
朱瞻基顿时好奇了起来:“你这不是脱裤子排气,多此一举么?
咱不说别的地方,就说杨家庄子吧,庄子上的庄户,现在又有多少是真个靠地吃饭的?不还是靠着你家那几个工坊还有养殖鱼羊之类的玩意?”
“那不一样!”杨少峰道:“杨家庄子是杨家庄子,可是你瞧瞧杨家庄子旁边的那些庄子,有几个是跟杨家庄子一样的?”
朱瞻基道:“人家别人家的庄子,纵然比不上杨家庄子,可是也没差了太多吧?
还有顺天府的百姓,现在也多是靠着工地在活,而不是靠着那一亩三分地,你说你这实验到底有什么意义?”
杨少峰随即反问了一句:“当顺天府皇城的工程结束了呢?
你要知道,现在宫城、皇城的工程都已经完工了,剩下的外城还有那些园林都可以慢慢来,用不着像现在这么赶,到时候需要的劳工数量也会减少,你让他们咋办?
我想找个地方试试,弄几个工坊出来,让百姓习惯在工坊里上工赚钱。
记得不记得前两年我曾经跟你说过,我觉得这天气一年比一年冷?总得早做打算吧?”
朱瞻基更迷糊了:“那不更应该劝耕农桑,让百姓多种粮,各地各仓多存粮?” 朱瞻基的话音刚刚落下,杨少峰却呵呵笑了一声道:“对,也不对。
再怎么深挖洞广积粮,储备再多的粮食,都无法解决一个问题——灾年的时候,人口的增长速度并不会放缓,而粮食却停止了增长,甚至还有很多人把粮食捂在手里。
对于很多地主来说,把粮食捂在手里,市面上的粮食就会涨价,而粮食涨价之后,那些泥腿子就吃不起粮食,最后就只能卖儿卖女卖地卖自己。
大家手里的银子更多,地更多,日子更好,再稍微拿些银钱出来修个桥补个路啥的,这钱和土地都到手了,名声也有了,还想咋的?”
至于其他的事情,那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这天下是皇帝的,可不是自己的。
朱瞻基却瞧着杨少峰道:“你未免把人想的太坏了些。我不否认有人会像你说的那样儿囤积居奇,但是这天下也有不少的士绅能在灾年施粥舍药吧?”
“那样儿的士绅又有多少?是囤积居奇的多,还是施药舍药的多?”杨少峰直接反问道:“临清那边的教训还不够?”
“……”
尽管不想承认,但是朱瞻基却又不得不承认,杨少峰说的才是对的,那些囤积居奇的士绅数量远比施粥舍药的士绅更多。
“可是,让百姓去工坊上工,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么?”
朱瞻基依旧有些怀疑:“百姓跑去上工,种地的就会少,种地的少了,粮食也就少了。一旦遇上灾年,粮价岂不会因此而价格更高?”
想了想,朱瞻基又接着说道:“且不说别的地方,就说山东,济南青州等地连年干旱水涝,你让百姓去做工赚银子是没错,可是银子能解决干旱水涝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