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跟美国总部汇报后,得到的指示却是尽快在合理范围达成收购协议,就算价格上涨一倍也不惜代价。抄底中国市场的时机可谓是转瞬即逝,尤其现在中国媒体开始热议这次收购,让美国人感到事不宜迟。
以18亿人民币获得中国家用空调市场第一的企业,尤其对方年销售收入达到130亿,低负债高利润,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这笔钱只需要3年时间就能回本。
本来海珠市政府还有些忐忑,己方要求提高报价会导致美国人不快,没想到对方真的同意增加报价,一下子把价格提高到12亿人民币。甚至暗示月底前签约的话,还能把价格再网上提高1个亿,并且今后对海珠市的投资还能翻上一番。
这让地方官员大为高兴,感谢韩首富来海珠市走一趟,就给地方多带来几个亿的收入。
美国人愿意大幅提高报价,这让原本被人诟病的低价阻碍不复存在,尤其他们描绘帮忙格力打入国外市场的愿景让海珠市官员很是期待。资金、技术以及市场,都一次性完全解决了。
听到这个消息,董奇珍真是急得连续失眠,原本想搬来的救兵,没想到却为他人做了嫁衣。
政府对格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就算韩皓出再高的价格,他们依旧可以选择把企业交到更合适的竞购者手中。
面对格力出售给美国人是已经不可避免的趋势,事情又迎来了转机。
能决定格力命运的是政府,而能拯救格力的依旧是政府,只不过是更高级别的政府。
南粤省政府派出了一个调查组来到海珠市,叫停了跟美国人的谈判,要求把签约仪式延后,待调查结果出来后再做定夺。
原因在于商务部致函南粤省要求对格力出售进行严格审核,同时省里一把手也批示妥善对待格力这样的民族品牌,要减少行政干预用市场化方式解决问题,多倾听格力内部员工的意见。
“可卖可不卖的话,还是不卖为好,留点家底给子孙后代。”
这是书记一把手批示的原话。
当调查组在格力上下得到不同意卖身,愿意独立发展的意向,以及本次出售都是政府官员主导的结论后,出售格力的方案已经失败。
董奇珍很恰当提出要保持自主权,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的计划,用来替代出售格力的方案,获得了调查组的赞同。
自此,格力终于躲过一劫,开启了全新的征程。
没想到由格力引发的风暴,却没有结束,依旧在中国大地上回荡,韩皓又卷入到另一桩并购活动之中。 当格力引发的风暴还未平息之际,又有一场核弹级别的并购交易在北中国曝出,一南一北两大阵线相继引爆,让中国自主品牌保卫战进入生死存亡阶段。
跟格力相比,北边的交易更让人心悸。
被誉为“中国第一制造”的徐工集团,决定以20亿人民币价格出售85%股份卖给美国的投资集团——凯雷资本!
如同平地起惊雷般,昔日中国第一制造,很快就要变成美国第一制造,白纸黑字协议已经签字,这让许多行业专家都喊出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半壁江山沦陷了!”
徐工集团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的国有特大型企业,许多基建工地上使用的设备都是徐工出品。明星产品有挖掘机、起重机、推土机、泵车、搅拌车等,它们被生动比喻为一个国家基础建设的螺丝钉。
截止2005年底,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领先的是以卡特彼勒和沃尔沃为代表的外资巨头,他们凭借价高质优的进口产品在工地上颇有声誉,占据高端市场。紧随其后就是以徐工、柳工为代表的大型国企,依靠传统优势占据了中端市场。另外就是三一重工为首的民营机械企业,从低端市场起家他们发展势头迅猛,开始不断蚕食国企市场份额。
三方势力虽然彼此竞争,但基本维持了稳定格局。现在一旦徐工集团缴械投降,那么柳工等国企也会成为外资目标,今后中国机械工程行业将成为外资“一股独大”的局面!面对强势的外资,残弱的民营企业如三一重工根本无力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