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入主科龙时,明星企业科龙早已经被地方政府掏空,财务上背负着十几亿的大窟窿。为何当时名不经传的顾初君可以横空出世拿下科龙,反常的事实背后必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因为他跟地方政府达成不追究往事的默契。只不过这种默契平衡在地方政府换届后被打破,顾初君最终栽在了新的政商漩涡之中。
即使在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珠三角,健力宝、科龙两大企业负责人都因跟地方官员关系处理不善而获罪,跟国内另一大经济驱动引擎长三角形成鲜明对比。
回到当下,郎先平在频频曝光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头顶新型经济学家的他为了保持热度,不得不寻找下一个“顾初君”当靶子来为自己证道。
收获各种赞誉之余,自满的郎先平把目光投向了当前最热的首富韩皓,这位新一代企业家今年频频出手,四处出击凭借高杠杆吞下许多国企资源。
他开始偏离自己财务专家的正轨,开始在宏观经济层面点评国内各种经济现象,俨然一幅中西结合经济学家的派头。
“中华集团:诞生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的虚胖巨人!”
在自己跟电视台合作的一期节目上,郎先平把韩皓以及中华集团当成了新的踏脚石,认为对方借助国退民进大潮,以超出承受能力的高杠杆来频频并购,实质上是在挖国家的墙角。
“从银行手中拿到的钱,绕了一大圈后又回到了银行,背后是国有企业股权成功转成了个人,国有银行实质背负了大量坏账的风险。”
“中华集团财务杠杆率过高,实际控制人韩皓抵押了大部分股权给银行,这导致企业存在资金链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他们收购了大量企业,一旦消化不良就要引发债务违约风险,会拉着银行一起完蛋。”
……
以国有资产流失出名的郎先平,非常明白自己的受众希望听到什么,他再次在国有资产流失这个敏感领域,把炮口对准了国内最大的民营企业——中华集团。
果不其然,节目当晚就引发轰动,第二天中华集团旗下控股公司的股价在开盘时出现了波动,尤其还局部引发了对韩皓乃至中华集团的舆论危机。
“中华集团经营情况一切正常,各项商业活动都遵守国内国际法律法规,欢迎社会各界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针对郎先平的质疑,中华集团只是不痛不痒出台了一项声明,并未跟对方开展新一轮的论战。
在“郎顾之争”前,郎先平就曾把炮口对准了国内民企的两大标杆:海尔和联想。只不过他的炮弹打出去后,对方并未理会,事情并未造成太大水花。只有在把枪头转向顾初君的格林柯尔时,无意中引爆了这个炸药桶。
建一栋房子需要数年时间,但破坏房子可以在旦夕之间。一向来在国内享有正面形象的中华集团,近两年历经多次舆论危机,早就建立起完备的应对机制。
身正不怕影斜,韩皓自认企业经营都在阳光下,并不惧怕别人翻旧账。不过郎先平引发的“狼旋风”破坏力却不能小觑,在当晚节目出街之后他就马上召集了人手商量对策。
跟顾初君善于摆弄财务技巧不同,韩皓每次出手都是光明正大的阳谋,重剑无锋却大道光明。另外,两人最大的不同就是顾初君没钱,而韩皓却有钱,还能从许多渠道找来钱。
作为一个成长型的实体企业,中华集团的确负债率很高,短短一年时间企业负债就从500多亿飙升到900多亿,不过总资产规模已经突破1200多亿,流动性负债跟企业手中现金总量相比基本持平,属于财务风险可控范围。在银行授信上,还有80亿规模的资金没有动用,预计2005年集团整体收入将达到1300亿人民币,足以抵御高负债带来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短时间暴增的负债,主要用于三大方面。40%用于新汽车基地的建设,好比武江市新工厂、印度合资工厂、伊朗工厂等投入。30%用于研发投入,同时上马众多新车型以及攻克发动机、AT、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剩余30%被韩皓用于企业并购,吞并亚星、湘火炬打通产业链,吃掉新浪、汽车之家等互联网企业、设立新的两只投资基金等,都占用不少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