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守在电脑屏幕前监控的工程师对老板韩皓竖起了大拇指,用实际举动第一时间宣布了消息。
现场顿时欢呼起来,今天的测试不负众望获得了成功。
如果不知内情的人,看到这一幕会觉得奇怪,不就是esp系统验证成功了嘛,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中华集团3年前就已经攻克了esp技术,引来博世大规模降价供货以求断绝自主生产之路。
迄今为止,当年谈拢的2年保护期时间已过,中华集团虽然还在使用博世esp产品,但已经尝试小规模生产自己的esp新产品。
就算是自主esp产品,也早就在市场上商用,并不值得如此兴师动众。
到底是什么东西能让现场所有人兴奋呢?
今天的主角,很快在一位工程师的操作下,从“秦”的身上被小心翼翼取了下来,看上去是一块很小的电子控制总成。
但这还不是它的真面目,直到工程师拆卸开多层外壳,露出里面电路核心区域,才看到两块指甲般大小的芯片现出真身。
esp系统需要两块芯片同时运行一样的控制软件来处理信号数据,彼此相互比对核实一致后,才会对车辆发出最终操控调整指令。
芯片上面印着“h”字样的公司标识,表明这是由海思半导体公司设计生产的产品。
在韩皓和华为公司联合组建海思半导体公司40个月时间后,公司推出了第一款芯片产品,内部代号h1v2,专门为汽车应用设计。
跟通信芯片比起来,车用芯片技术难度相对不高,因此海思公司率先设计生产成功,用在了中华集团自主的esp系统之上。
在今天路试之前,实际上搭载该款芯片的产品已经在台架上进行了多次耐久性试验,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之前中华集团生产自己的esp系统,主要是做硬件整合和软件开发工作,软件上积累了许多数据,但硬件如芯片、传感器等都得采购国外产品。
车载芯片的中高端市场完全控制在国外厂家手中,全球市场规模在数百亿人民币之上。今后伴随汽车多媒体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普及推广,每辆车身上至少需要2000元以上的芯片成本,这个市场将会迎来爆炸式增长。
例如在中华集团推出的纯电动新能源轿车身上,电池成本排在第一位,位列第二的就是各种芯片电子控制系统,足以证明芯片在未来汽车中的重要地位。
海思h1v2的成功,表明中国汽车业再次迎来历史转折点,将来可能会在芯片高端领域实现国产化。
这也给了韩皓极大信心,让他着手开展下一个阶段的大投资。 海思芯片h1v2的成功,对韩皓来说可能足够,但对饥渴的中华集团来说并不能满足需求。
除了esp控制芯片,中华集团还需要发动机ecu控制芯片,新能源电力电子装置的控制igbt,车载智能互联系统以及自动驾驶的芯片等等,这些都是将重心主导于通讯领域研发的海思半导体无法多余提供的资源。
简而言之,就是海思半导体将继续对更高端的通讯芯片进行冲击攻关,而中华集团需要将现有芯片技术应用化,双方存在战略上的方向差距。
这个时候,海思半导体已经无法满足中华集团的需求,韩皓迫切需要为自己多增加一枚棋子。
对海思半导体的研发能力和工作效率,韩皓很满意,能在40个月时间拿出让他满意的芯片成品,足以说明中国大陆在芯片技术上并不是后进生。
众所周知,全球芯片江湖话语权掌握在美欧日韩台发达国家地区手中,中国只是一个依赖进口维持生计的庞大市场,没有自己的芯片知名品牌。
要知道任何产品一旦被中国人掌握,那么将很快被做成白菜价。因此在芯片领域,国外对中国一直以来都持封锁政策,最新最高端的芯片技术不会拿到中国。他们只会把间隔两代到三代淘汰的技术设备引入中国,以此保持自己的高端垄断地位。
中国的芯片技术跟汽车行业一样,都曾在五六十年代有过辉煌跟国际主流水平相接近,但后来历经国内风云变幻导致人才断档落伍,侧重于国防的芯片事业在面临改革开放后国外芯片业的强力冲击,在军转民大潮中没能和汽车业般找准方向,陷入了低潮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