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_作者:榕之子(1367)

2020-07-20 榕之子

    当然跟汽车不一样,芯片属于国外严格封锁的领域,想合资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依靠自己来独立发展。

    在90年代至今,中国打算利用政府力量扶持发展芯片业,但却不得要领耗费大笔资金打了水漂。不过还是留下了不少火种资源,他们在国外芯片巨头的咄咄逼人下小心翼翼在国内苟延残喘。

    在浙海省定海市,就有一家被省里寄予厚望半导体“希望工程”项目——中纬半导体,现在正处于破产清算之中。

    这家刚被列入“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企业”名单的企业,成立不到5年时间就面临突然死亡的风险,因为企业流动资金匮乏欠了6亿多人民币贷款和外债还不上。

    当初为了响应中国政府发展芯片的号召,以及看到大陆广阔的芯片市场前景,从台湾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台积电离职的几位员工,打算利用母公司淘汰的二手生产线到内地淘金,便有了中纬半导体这个公司的诞生。

    半导体行业奉行摩尔定律,生产线一般以5年为淘汰期限,台积电卖给中纬的生产线是1988年产品,引进时已经有15年服役史,属于老、破、大的生产线。

    花费3000万买来的二手6英寸(0.5—0.6微米)芯片生产线,跟当前主流的8英寸(0.25—0.18微米)相比落后整整一个时代,另外12英寸(纳米级别)的技术已经被国外芯片巨头攻破投产,加上在国内缺乏稳定客户和市场,中纬的悲催遭遇属于可以预见的结局。

    芯片业是一个高投入、高科技和高风险的三高行业,没有钱是万万玩不转的,今天韩首富打算趁此机会切入该领域。

    中纬半导体没办法还钱,只好准备破产清算,唯一值钱的就是从台积电买来的二手6英寸芯片生产线以及一大帮技术人才。

    生产1块钱芯片,可以获得10块钱收益,以及带动100元的产业发展,这是地方政府热衷招商芯片企业落地的原始冲动。

    由此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芯片追赶大军,以“一个经营团队+地方政府+多方集资”的模式纷纷落地芯片工厂。具体表现是台湾或者美国的创业团队来到大陆跟地方政府合作,利用地方优惠的税收土地政策,通过政府出面协调社会融资进军芯片行业。

    不过半导体是一个周期性行业,经常是亏损3、4年,到第5年可能一次性盈利把所有亏损弥补回来。除了初期建厂投资巨大之外,日常营运还需要大笔资金投入,以此度过熊市迎来大牛行情。

    中纬半导体每年净亏5000万以上,并且暂时看不到盈利的可能,因为其产品缺乏竞争力无法销售出去。这让定海市政府心生退意,当初承诺的各项优惠措施减半,导致中纬半导体突然“死亡”陷入破产清算。

    第一次公开拍卖,中纬半导体标价4个亿,不出意外流标无人竞拍。

    企业号称投资20亿,5年时间实际出资到位3个亿,还欠了银行外债6个多亿,合计投资约10个亿

    但要在次贷危机中处理资产,4个亿的开价明显过高了,要知道现在8英寸的二手生产线已经出现在市场,只要加一些钱就能拿下,因此对中纬的心理价位大家都认为在2个亿以下划算。

    在所有人都等着第二次拍卖捡便宜的时候,竞购方中突然出现了中华集团的名字,要知道芯片行业跟汽车之间可是存在一大段距离。

    这个时候,韩首富曾和华为一起投资海思半导体的新闻才被大家挖了出来。这些年海思一直埋头研发在市场中基本没有存在感,如果不是韩皓的缘故,估计许多人都不会留意到有这样一家公司。

    问题是韩皓已经有了海思,为何突然对中纬半导体感兴趣了。

    一旦中华集团进来,那么大家想低价捡便宜的可能性基本都没有,但凡韩首富看上的东西几乎没有失手。

    本来定海市政府已经决定放弃芯片行业,因为真入局了才发现这行深不可测,当初预计中纬半导体能1年持平2年开始盈利的美好愿望只是空想,没有雄厚财力无法玩转这场游戏。

    不过当韩皓主动联系定海方面后,当地政府态度又发生了180度转变,决心继续支持把芯片列为地方经济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