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说道:“是啊,麻烦的就在于那些前朝遗老们,既然请来了,如何安置又是问题。”
建宁说道:“其实也不麻烦,我看不如都放到翰林院去。能侍讲的干侍讲,能侍读的就去陪伴太子、阿哥们读书。剩下的就修纂一部明史,他们都是前朝过来的人,这件差事他们应该会乐意的。”
中华民族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就是当政局稳定之后,会给前朝修史。编史已是一项国家性质的重大活动,参与其中的人必然都是当时最博学的人。这个伟大传统的最大意义在于,胜利者对失败者历史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改朝换代,但民族、文化仍然延续。记录历史是反思历史的起点。连历史都不能严肃地记录,一切都无从谈起。
康熙眼中一亮,他站起来在殿中走动一边思考,“有二百位鸿学大儒在翰林院,就打破了原来的老师、门生的旧帮派,对朋党之争或许可以有所缓解。修纂明史是件大事,他们当然愿意干,而且还会不遗余力!修明史朕还要亲自管起来,一定要修得比前朝都完整。老百姓也会夸这是“圣朝仁政”,这真是一石数鸟之策。”
外面传来有人说话的声音,康熙对小太监说道:“看看是不是太子回来了,是的话就让他进来。”
进来的不止有玩儿的兴奋脸颊红润的太子,还有特地送人回来的大阿哥,大阿哥的见到康熙有些拘谨,他平时不常能见到皇父,一般都是在隔一段时间,康熙去上书房抽查功课的时候,所以即便是惠妃千叮咛万嘱咐,要他见了面一定要讨好康熙,但是一见到康熙这张脸,大阿哥就条件反射的摆出被查功课时的姿态,不由自主的就紧张。
但是今天康熙不是平时严厉督查阿哥功课的虎爸,而是要做一个慈父,康熙和颜悦色的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对大阿哥说:“听说你今天特地为弟弟饯行?你是不是舍不得他住的远?”
大阿哥拘谨地说道:“回皇阿玛,儿臣是舍不得胤礽,他搬到前面去,儿臣就不方便去找他玩儿了。”
康熙说道:“别担心,他住的不远,以后你从上书房放学,刚好能和胤礽一道。”
太子点点头说道,“熊师傅说就要加大我的功课了,以后都能和大哥一起上学放学。你还可以先来毓庆宫找我,咱们每天一道去。”
康熙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没看到胤禵颇有为难又不敢明说的表情,他刚要表示赞同,建宁就说道:“胤礽,皇子读书的时间是‘卯入申出’你还没经历过,不知道那么早起来需要多大的意志力,早上的时候还是让大阿哥多睡一会儿,你们若是愿意呆在一块,不如下学之后再邀请他回来。”
胤禵不由得给了皇姑母一个感激涕零的眼神儿,他每日早晨到了上书房还醒不过来神儿呢,皇姑母真是他的知己。
康熙这才意识到小孩子需要充分的休息,说道:“胤禵也得早点睡,不能耽误明天的功课,朕这就让李德全把你送回去。”
第215章 刁蛮公主65
康熙十八年秋,今年的一大盛事北闱考试将要开始, 公车会试的孝廉们水舟陆车络绎不绝, 荟萃京华。
这次与往届不同, 除了十年寒窗,辛酸备尝的当科举子们, 还有各地奏荐应试的博学科硕儒。同样是来北京应试,但是他们十分好区分。举子们乘着各式轿马、车船,无论是街道上还是个个衙门口到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京里京外寺院馆堂, 酒楼茶肆都成了文人寄宿会友之地。
而硕儒们若是从水路来, 乘的是封疆大吏的楼船坐舰;从陆路来,是八人官轿, 连轮班抬轿的轿夫都骑着高头大马, 前呼后拥打道而行, 前头一概插了“奉旨应试”、“肃静回避”的杏黄虎头牌, 那些硕儒们进京时也不住店,分居于达官贵人家。
博学鸿儒科与当年常科同时举办, 轰动了北京城!这博学科唐开元十九年开办过一次, 最近的一次是宋高宗南渡之后, 距此已是五百余年。之前都叫“博学鸿词科”,康熙改了一个字,将“鸿词”改为“鸿儒”。来应试的无论中与不中, 便都有了“鸿儒”的身份,就算是没有取中, 这样的身份回到家乡也是身家更增,十分荣耀。
康熙最近一有空就换上一身便装,带上一两个侍卫出宫去,他学富五车的气度让人以为他也是个应试的举子,于是康熙常常参与到文人举子们以诗文会友的辩论之中去。他如此换装改办,深入到那些举子鸿儒之中,聆听他们对国策的见解,以及针砭时弊,这些畅所欲言的想法给了他很多思路,于是更加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