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春[综]_作者:养心殿(691)

  连太子都被他带出去过,他平时装束很朴素低调,混迹在人群之中不太显眼。但是宫里给太子准备的却没有太朴素的衣料,众人见他带娃儿会友,且孩子也是粉雕玉琢,一派富贵气象,纷纷猜测他出身于这京中哪个大官之家。这种官宦富贵子弟背后往往有很多门路,所以更是不少人愿意与其结交。

  因为现在的风气就是这样,有门路的人往往要比寒门学子资源更多,走得也更远。康熙早就从他们那儿得知,即便是带上几千两银票到了京城繁华之地,经过层层关卡引荐,说不定也见不到哪个位高权重的权臣。

  对于手下人会收人孝敬这种事儿,康熙虽然之前也有所觉察,但是没想到竟然会这么严重,打算在会试之后好好彻查一番,杀一杀各级官员小吏收授腐败的风气。

  举世瞩目的博学鸿儒科终于开考了。这天天色刚亮,前来应试的鸿儒们便齐集太和门,等康熙亲自到了之后,便黑鸦鸦跪了一地静听圣谕。这道圣谕是早就颁下的,早在从应招他们开始这些鸿儒们就听了不下好几遍,但是今日在太和殿外这位年轻天子面前亲聆圣训,格外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那到圣谕宣读完,康熙声音很洪亮开口了:“众卿!国家扫平三藩逆乱,武事渐弥,文运兴起。望尔等倡明圣道,各展所学,不负朕亲试的谆谆之意。”

  众人齐声叩答:“谢万岁隆恩!”

  众人依次鱼贯步入太和殿,殿外的灵龟、香鼎、仙鹤、瑞兽腹中早燃上了百合香,雾霭缭绕;品级山旁八对大象、骆驼依次肃立,背上的宝瓶灿然生光。这一切真给人一种“紫气蒸腾”的感觉。

  康熙当场亲自出题,拿给鸿胪寺正卿,让他将考题与鸿胪寺众人分别抄纂,然后颁布下去。等到鸿儒们答完这一诗一赋一意论的三份试卷,午时还会在体仁阁赐宴,这更是恒古未有的先例,考完试成绩没出,就被赐宴。

  康熙原来定的是亲自出题,亲自监考,但是发现自己在场恐怕不利于他们的发挥,有皇上在一旁监考督写,他们连答题的姿势都十分僵硬,更别说思路会不会也跟着僵硬了。康熙看出众人的窘境,未免他们不能发挥真实水平,康熙便出了太和殿回到乾清宫去处理奏折。

  乾清宫大殿西暖阁的炕上、几案下,贴金大柜顶上,文书、战报、各地的睛雨表堆得像一座一座的小丘。建宁正将各部新送来事奏匣子中的折子分轻重缓急,一一归置在书案之上。

  康熙一进来就说道:“终于将那些鸿儒都安置在太和殿了,考试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朕看得都替他们累得慌。”

  建宁一愣道:“我看他们倒是挺容易,简直是最容易的一场考试了。全程有人接送,什么都不用费心,只要带着脑子来能答题就行了。而且以后个个还会成为清贵无比的翰林学士――希望他们能知道感恩,以后少给皇上出些难题,多贡献点力量。”

  康熙笑道:“此乃金玉良言也,若是被那些老夫子听见,还不把他们臊得没脸见人。”

  建宁说道:“皇帝哥哥这么快就回来了,我没想到你这么快就回来,所以今天的奏折还没整理完呢。”每日太子去上课后,康熙上午早朝的时候,就是建宁专心整理奏折的时间,今日在太和殿考试,大朝便休朝一日。

  康熙说道:“不妨事儿,朕帮你一起看,自从胤礽交给你之后,你就一刻也不得闲,朕这边又离不得你,皇室哪位公主也没受过这份罪。”

  建宁说道:“同样的,别人也没得到过皇帝哥哥这份信任啊,这宫里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我这差事呢。其实这样日子才会过得充实点,我宁愿累的倒头就睡,也不愿意闲的发慌。”

  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每日都会有十万火急的大事,建宁将一个折子放在手边,正色说:“这是河南巡抚六百里加急递进来的。御史余国柱参劾花园口河道彭学仁的折子。”

  康展打开来一看,里边说黄河花园口决堤,郑州知府同知两个人全都葬身于洪水之中,只有河道彭学仁逃出来了。余国柱说彭学仁擅离职守酿成大祸,请皇上严加惩治。

  康熙沉着脸说道:“彭学仁回京了吧,叫他进来,这事儿朕得亲自问问。”

  当即,就有太监领了旨意下去传彭学仁。

  建宁忧心的看着天说道:“今年总是阴雨绵绵,黄河淮河水位都猛涨,陆陆续续已经决口十几处了,酿成的灾祸不小。如果这雨不停,还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