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纳尔森。”
纳尔森点了下头,随即便打开了放在她手边的录音笔,开始采访后的第一个问题就没有留给伊莉莎一点回旋的余地,“你认为你为什么能够被选上,作为《时代》的年度风云人物之一?”
“今年有很多大事件发生,但女权运动一定是绕不开的一环,尤其是十月开始兴起并迅速席卷世界各地的#Me Too#运动。而我被邀请,很大程度是因为在#Me Too#运动中的影响。”伊莉莎一五一十地说出自己的猜测。
听见伊莉莎的回答,纳尔森没有表示同意或反对,只是冷硬的面色稍稍柔和了一些。实际上伊莉莎的猜想是正确的,如果仅仅是“打破沉默者”这个主题,显然在受邀的六人中,无论是在今年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性骚扰官司的泰勒·斯威夫特,还是凭着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揭露硅谷企业内部歧视女性一些隐性条款的优步前雇员苏珊·福勒,她们在运动中参与的程度都会比伊莉莎更深刻。
但是最终让《时代》做出邀请伊莉莎作为封面人物之一这个决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在推特和脸书两大平台上,伊莉莎关于#Me Too#运动的言论直到运动开展将近一个月后,依然是评论、转发最多的一条;
其次是她即将开展的Female Force主题演唱会,以及那张销量惊人的同名专辑,这也是让《时代》主编拍板决定的重要因素。一张从去年年末女权运动还没有酝酿发展时期就开始筹备的主题专辑,足以说明在今年的这一次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里,伊莉莎并不是一个外人眼中的“投机者”,而是在事件爆发前就已经抱有这样理念的“发声者”。比起顺应时代,伊莉莎在过程中展现出的,更多是变革时代的倾向。
几个问题下来,伊莉莎也大致摸清楚了今天这位记者的提问风格,简单来说就是打直球,没那么多弯弯绕绕,但也会因为失去委婉言辞的包装而略显苛责。
“那你又是怎么看待#Me Too#运动的呢?”问完这个问题后,纳尔森直视着伊莉莎的眼睛,等待着她的回答。
“#Me Too#运动的发生不是一夕之间,也不存在任何的偶然性,当这样类似的案件累积到一个程度打破了绝大多数人心理底线之后,就一定会爆发这样的一场运动。”伊莉莎一边思考,谨慎地措辞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回答的过程中,她一直注视着纳尔森的眼睛,蓝色的眼眸中带着认真的神情,“我知道#Me Too#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可控制的现象,包括后期逐渐出现的过度指控,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试图趁乱搅浑水并凭借这场运动为自己牟取私利的人。这些都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它从来就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一次思想的解放,只要这场运动能够让那些受到侵害的人意识到,我们可以站出来,我们不需要沉默;同时,让一些原本沉默的旁观者不再沉默。这就是这场#Me Too#运动在我眼中最大的意义。”
纳尔森专心地听着伊莉莎的回答,轻轻点了点头,没有开口对她的答案做任何的评判,“对于你第二张专辑中的单曲《WHY》被称为#Me Too#运动宣传曲,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伊莉莎毫不意外纳尔森会问出这个问题,但实际上在发现这种趋势的时候,无论是伊莉莎还是她的经纪人卡洛斯都感到有些意外。
但这的确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这也是伊莉莎关于#Me Too#运动的发声能够在相关词条的点击率等各方面遥遥领先的重要原因之一。
伊莉莎斟酌了一下用词,“我有些意外,但又觉得没有那么意外。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和我发这首单曲的时间,还有这首歌的主题有关联。”
“还有一件事,让我有些意外,”纳尔森见这个问题伊莉莎轻描淡写地带过,便抛出了一个在之前所有的采访中都没有触碰过的话题,“从你出道开始,你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给不同地区的慈善机构捐一笔款,并且指明将这笔金额投入到贫困地区的教育上,而其中一部分的捐款更是特意备注专门提供给贫困女学生的补助。这其中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
当接到这份材料的时候,纳尔森是惊讶的,而当她看完了伊莉莎出道这两年多里捐出的那一笔笔密密麻麻的数据单之后,她内心是震撼的。
伊莉莎给的款项很细致,每一笔的金额大小不一,从刚出道那会儿,仅仅是每个月给几个慈善机构几百一笔地打钱,到后来逐渐到几千、几万、十万……如果是熟悉伊莉莎事业发展轨迹的歌迷看见这份数据单,就会发现每一次数额的增长都和伊莉莎的发展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