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你算什么东西,竟敢议论公主与皇嗣,几颗脑袋够砍的?”
有时候,话儿里两头包,这哪头重可得拿紧咯。
“再有下回,你就上大贞观住两天!”
每家每户都有教习婆婆,仆婢进了门先是一通训教,规矩都说明白了。小错呢也就是打几板子再不然赶出去,像那些猪油蒙了心,背主求荣杀人放火的,造了孽犯了大错的,个个儿都得仔细皮了。
大贞观是专设处置女犯的,进去的没一个能好好出来,三十七道酷刑,不死也得脱层皮。
庄儿吓得发抖,跪在地上磕头。
陶阳让人把她拉出去,眼不见心不烦。转过头来看杨九,低着头安静得很。
她一直是小霸王的,但也确实只在二爷一人面前放低了自个儿。
杨九不是玉溪,不会伶牙俐齿,不动声色地还击;杨九不是余荌,不会坦率耿直地动手雪恨。
她只是杨九。
苏州杨家九小姐。
德云书院小女徒。
她有时也会玩笑地闹两下子,对着二爷没事儿就说说:东边儿那家姑娘偷看你,西边儿那家姑娘送东西。
因为杨九知道,二爷心里有她。
但她听了庄儿的话,没有气恼也没有羞愧,只觉得心里一空,那多愁善感的心思又涌上了心头。
当年就许多人说了,说她配不上二爷。
如今倒是改口了,说她攀附权贵。
是啊,出身不如人,才学不如人,声名也不如人,可不就招人妒恨了吗。
其实杨九知道,外头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
陶阳眼睫闪了闪,扯出笑来:“别想多,两口子的事儿,外人管不着。”
是啊,外人。
杨九勉强笑了笑,算是应和了。——看看陶阳,他和大林才是真的不容易。
这么想想也就没什么可。
————————————————
“我们两口子的事儿,你管着管不着啊?哪儿凉快哪待着去!”
这样的话,辫儿哥也说过。
第一百三十八章 人心
少爷领着冯家小宝去赴了茶会。
镇国侯府。
侯府高门,一向是不轻易请客上门来的。只是,郭家不是外人,侯爷的三叔父,已故的老先生是郭先生的伯乐,更是恩师。
老先生当年在时,正逢盛京混沌。大先生当年也是素衣少年,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满怀希望地来了盛京。不曾想,这路没走出来还险些丧了命。
当年的盛京可与如今大不同,世家专横,没有背景就没有依靠,让人打死了也无能为力。
老先生慧眼识珠,在当时,所有世家沆瀣一气要把先生赶出盛京时,收先生为徒,给了他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起码,他不再是天津城来的穷书生。
师出名门,有师父,有兄弟。
老先生的做法受到了众人的反对,但仍旧力排众议护住了当时一无所有甚至濒临绝境的先生。
这一点在先生心中埋下了善根,今生今世不敢忘却。以至于后来,无论这一路走来多么辛苦,心里如何的嫉恶如仇,先生对于孩子们总是护得紧,严而爱。
因为他心里头清楚地记着,自己少年时,一无所有无人庇护时是如何的举步维艰。对孩子们犯的错,总是留有余地,也是因为他清楚地记得,师父是如何力排众议护住了他。
老先生家里头也没有儿子,侯爷是长房的长子一直亲近的很,打少年时就和先生相识,结为挚友。
侯爷的脾性可与大先生不同,不像人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侯爷一向是个爱热闹的,没事儿就办茶会邀上三两好友。
都是几十年的老友了,有什么可客气的。大先生都拒绝惯了,本来就不是爱热闹的人,都这么熟了也用不着勉强自个儿来。
少爷就不同了,是晚辈,送了帖子就过来,这可是难免的。
按说这侯爷的心性得和咱大少爷这年纪的娃儿合得来,毕竟是个老顽童。
少爷拉着小宝的手进侯府大门时,这眉目里的无奈和叹息真是毫无遮掩。
侯爷在院子里一听说郭府少爷来了,放下杯子,转过身来高兴地招手:“大林!快来快来!这有个好玩儿的!”
这还没到呢,前脚儿刚进院子,小宝还在身后牵着呢!这一嗓子,整个院儿里的人都往这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