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英也说:“这里官官相卫,他们设下圈套,陷害闻将军。依我看来,三弟只在乡里营救,未必有效,不如随后来京寻找我俩。京城,是天子脚下,应该会比地方上讲理、讲法些。那时,我俩如能侥幸进官,定会鼎力相助,共替伯父伸冤,切记,切记!”
趁杜英解手离开片刻,魏德密嘱胜杰:“令姊之事,还望求三弟留心。会试过后,不论得意与否,为兄一定会回来,把婚事给办了。”胜杰回答:“玉闹妆还在家姊身上,大哥尽管放心。”
须臾,杜英方便回来,三人洒泪而别。
第九章、父女拟诉冤
自从魏、杜二生进京赶考以后,闻胜杰如孤雁失侣,营救父亲出狱之事,更是无从谈起,只好暂时作罢。
幸好,官无十日紧,倒有七日宽。闻参将一案,上面本来并不太在意,加上闻胜杰趁间凑了些银子,上下打点,使用停当,父亲在狱中倒也未受多少苦,官府也不来急着办,丢在半边,就作了一件未结公案。
于是,闻参将与女儿悄悄计议:“这边的官司,看来一时半刻不会审结,我们正好有时间采取动作。为父想修一个辩本,做成一份详细的诉状,派人到京中诉冤。只是没有一个能干的人选,因此心中犹豫未定。”
闻胜杰说:“眼下就有一个合适的人选,父亲怎么没有想到?”
参将忙问:“谁?”
胜杰答:“就是孩儿!”
参将听了,连连摇头:“不行,不行!此去京城,足有万里之遥,你一个女孩儿家,路上行动多有不便,万万不可!”
胜杰:父亲有所不知,魏、杜二生进京之时,曾嘱咐孩儿随后进京去找他俩,他俩答应定会相机协助。所以此事非孩儿去不可。
参将:我也知道儿是个女中丈夫,但只有吾儿一人前去,为父心中总是放心不下。
胜杰:自古多称缇萦救父,以为美谈。她也是个女子,可以做到,孩儿为什么就不能?况且孩儿一向混在男生堆里,从来无人识得,还有什么去不得的?
接着又说,虽然路途遥远,但孩儿有您传授的武艺防身,即使遇到有人盘问,凭着胸中见识,也能支撑应付过去。至于您担心我一人身单势孤,也说的是,就让管家闻龙夫妇陪我一同前往。他俩原本是苗人,功夫了得,这父亲您是知道的。这样沿途既有男丁保护,晚上又有女仆服侍,您总该可以放心了吧?
父参将听了说:“也难为吾儿考虑得周全。既然如此,事不宜迟,就准备一下快点动身前去吧。”
见父亲终于答应下来,胜杰心中快慰,便答道:“孩儿此去,必不使父亲您失望,请耐心等待,善自珍重。”闻参将听了,不觉潸然泪下。
第十章、二生齐登科
话分两头。
且说魏、杜二生离别了三弟,一路晓风夕月,历尽万苦千辛,终于抵达京城。
二生同投一个客店歇宿。第二天,又一起去礼部贡院报了名。回到客店,每天只把书文经义温习,准备一试身手。
等候了十多天,于三月初三科场终于开考。会试在贡院里举行,连考三场,每场三天。
一时间,天下举子云集,礼部贡院前万头攒动。魏、杜二生信心满满地来到科场,进入考棚。
第一场考的是四书文和五经文,第二场考的是五言八韵诗,第三场考的是策问。
魏、杜二生于经文、诗赋似乎不在话下,于卷子中的策问,却是颇费了一番心思。
原来,这第三场科考的内容涉及军事、天文、政治等诸领域。考生要想做好这一份答卷,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才学,而且要发挥自如,见解独到,文笔出众。但见:
第一策,问战守孰便?
第二策,问星辰愆度,风雨不时,灾变何由得弭?
第三策,问保国安民之略。
当时魏、杜二生的座位是排在一起,紧挨着的,中间虽有隔板分离,但声气相通。
杜生看了卷子上的第一个策问,便低声问魏生:“依大哥看来,战与守以何为先?”
魏生说:“能守,然后才能战,只有自强之术,方可出兵制敌。如不审已量力,而贸然进军,鲜有不败者。所以两者之间,当以守为主,以战次之。不过,孰战孰守,还要看时势的发展,也不可拘于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