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友们不是去实习就是去毕业旅行了,此时闷热的宿舍里只剩下沈青屏和那个有千万家产要继承的舍友,不同的是,沈青屏一脸严肃地坐在电脑前浏览着招聘网上的招聘信息,而室友张小胖则窝在床上闷头大睡。
鼠标一点点往下拉,沈青屏口中默念着本地人才网上的招聘信息:“高薪诚聘碧山市文武学校初级中学语文教师……高薪诚聘碧山武术学院高中英语教师……碧山寺武术学校高中语文教师招聘……”
一眼看过去,都是武术学校的文化课教师招聘。
沈青屏微微皱眉:说实在的,他不太想去武术学校或所谓的文武学校当语文老师,身为碧山本地人,从小听到的一些不太正面的消息让他对这类学校印象不太好。
至于为什么碧山市有这么多的武术学校,还要从两千年前开始说起。
碧山市以碧山闻名南海省乃至全国,其实碧山并不高,也不险恶,之所以名声大噪,还有赖于建立在碧山顶上的碧山寺。
碧山寺存在的时间很长了,根据现有的典籍记载,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的佛教东传。当时西方有一名为惠法禅师——当然这是汉译名——的僧人立志要将佛法传入东方,只身一人带着两箱经书和一只骆驼穿过茫茫戈壁滩进入东土,期间不知是地图出了错还是遇到了什么意外,原本目的地是东汉都城洛阳的他竟然来到了距离洛阳有十万八千里远的南蛮之地南海省。
从印度前往经过丝绸之路前往洛阳,居然能走到中华国最南端的南海省,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了。至于后世有人猜测,这位极负盛名的惠法禅师很有可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超级路痴什么的,这些都是闲话,在此不表。
彼时南海省地处偏远人烟稀少,就连对中原人的文化也是一知半解,更别提更遥远的西方佛学了。
彼时南海省存在一个土著小国名为旻。当时朝宇上下被外戚和宦官把持,整个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群雄并起,以洛阳为中心,各地纷争不断,是以远在洛阳的天子即使知道旻国的存在,也无心无力去管。
惠法禅师来到旻国后,得知此地并非是洛阳,正打算动身北上之时,途径碧山脚下,突见一道金光由西天而来,落在碧山顶上。
惠法禅师惊呆了,以不符合年龄的身手狂奔上山,好在山并不算高,他老人家的身体素质也不差,中途也没出现什么意外。
碧山的山顶是一块平得不能再平的土地,绿荫葱葱,鸟语花香。面对此情此景,惠法禅师好似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顿悟一般,忽有所感,决定不去洛阳了,就在此处修行。
此山本无名,“碧山”二字是惠法禅师所起,只因整座山绿树成荫,碧绿如翡翠,便以“碧”为名,起名碧山。惠法禅师在山顶建立了最初的碧山寺,在此传道,发展了一批信徒。
惠法禅师圆寂后,他的这些弟子感念师父徒步千里传教之恩德,便也纷纷效法师父当年所举,前往周围传教。久而久之,以碧山寺为中心,南海省乃至周边诸省出现了大批佛教徒,后中原地带虽经几次灭佛事件,但由于南海省地处偏远,并不太受影响,延续至今,佛教已成了南海省的第一大宗教。虽然不能称得上是人人信佛,但讲究点的人家都会在家中置一小佛堂。
再说碧山寺,从惠法禅师首建碧山寺起,此寺千年来经历无数次火烧、水毁、台风、地震、甚至还有战乱,重建过好多次,但作为南海省乃至南方几省最早的寺庙,受到了无数信徒的顶礼膜拜,也出了不少大名鼎鼎的禅师,还有不少雅慕碧山寺之名的文人墨客不远千里而来,留下了无数墨宝诗篇,其文化底蕴不可谓不深刻。明代时候还有一任皇帝不远千里南下,亲自前往碧山寺礼佛参禅,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北有少林南有碧山”一说开始流行。
现在的碧山寺是清末重建的,当时西方列强入侵,勇敢的南海水师负隅抵抗,但土枪土炮终打不过洋枪洋炮,洋人上岸好一番烧杀抢掠,碧山寺也未能幸免。寺里虽有武僧,但究竟是肉身难比枪炮,寺庙还是遭到了严重损毁。
洋人走了之后,当地的官府和虔诚信徒凑钱重建了碧山寺。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以碧山寺为中心,聚集了一批又一批当时的武林人士,其中有是当地的民间高手,也有从各地匆匆赶来身负绝学的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