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不是有钱就能随意贩卖的,而必须获得官府的认同。江淮盐业的总商就那么几个,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过硬的关系别想挤进去。
当然,这事远在林如海任巡盐御史之前。
秦老爷一生爱读书,受他影响秦家的小辈们也都自小读书颇通文墨。黛玉口中的秦家大姑娘乃是秦老爷的长孙女,据说生得花容月貌的,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扬州城盛名在外的才女,秦老爷极为疼爱的。
黛玉倒十分好奇这秦姑娘究竟是怎样一个女子,竟能出淤泥而不染。
因此,提起花厅布置一事,想到琴便想到了这位姑娘。
不止雪雁好奇,便是屋里的其他丫头也好奇,都纷纷的问黛玉如何知道人家姑娘喜欢弹琴的。黛玉笑道:“这有什么不知道的?扬州城里谁不知道秦家的姑娘个个都是饱读诗书的才女,尤其是大姑娘,那一手琴艺,听了绝对让人咋舌。也就你们整日只顾着玩,什么都不留心,所以才这般的见识短,这也觉得奇怪。不信你们问问紫鹃,看她可知道不知道?”紫鹃在这些事情上一向留下,别人记不得的,她往往都记得。
丫头们便纷纷看向紫鹃,紫鹃笑道:“我倒是知道的,你们呀,真该长个记性。李奶奶就是怕筵席的时候你们不认识人闹出笑话,前儿特意派了个嫂子来,那嫂子原是太太房里的丫头,从前也跟着太太各家应酬的,大多扬州城体面人家的情况她都知道。那嫂子说了那么多的话,其中就有提到过秦家大姑娘极爱抚琴的,你们倒好,左耳进右耳出的,一句也不记得!”
说到最后不由看向黛玉,笑着说:“倒是姑娘好记性!”她这句是真心赞叹,那天听到的信息太多,她只记得有一个姑娘爱抚琴的,却没记清楚究竟是哪家的姑娘,若非姑娘提起,她也未必想的起来。
“你的记性也不差。”不提其实她如此清楚是因为周航给她详细的说了各家情况的缘故,黛玉只是笑了笑,转头对雪雁道,“你年纪也不小了,还是这么调皮,以后嫁人了可怎么办,以后还不多跟紫鹃学学,她何时像你这么不稳重的?”
雪雁是她当初去贾府的时候带着的唯一一个丫鬟,也是自小跟着她长大的,黛玉待她自然与一般的小丫鬟有些不同。这丫头挺单纯的,而且实心眼,对谁好便是实心实意雷打不动的。就是有一点,性子过于憨直,人也贪玩些。不过倒是听想得开的,什么时候都是笑呵呵的,鲜少的几次哭泣都是因为跟人口角后被自己训斥,心里委屈才哭的。
彼时黛玉还在贾府,有些小丫头背后嚼舌根子,被雪雁听见心里不忿就跟人吵了起来。黛玉问她为何跟人吵架她又不肯说。黛玉寄人篱下自然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每次都是训斥雪雁一回,并且叮嘱她以后待人随和些莫随便跟人口角,毕竟亲戚家再好也不是自己家,况且贾府下人又多,省得让人说林家的人没规矩。
也是后来黛玉才知道雪雁每次跟人争吵都是为了自己,她不告诉自己也是因为怕自己是因为怕自己听了心里不高兴徒增伤感忧愁,因此宁可自个儿心里委屈也从不肯吐露半分。
知道真相后的黛玉十分后悔自责,雪雁反倒去劝黛玉。
从那以后雪雁便是跟人口角也不会再生气哭泣了。黛玉待雪雁也越发亲厚,雪雁虽然贪玩,人倒是不笨,伺候黛玉也尽心,算是黛玉身边除紫鹃之外的第二个得力之人。
听得黛玉的话,雪雁吐吐舌头,讨好的笑道:“姑娘教训的是,我知道错了,以后一定多多的跟紫鹃姐姐学。”
黛玉笑道:“还这么油腔滑调的,站着做什么,还不去拿彩纸和彩带去!”
因黛玉生日这天正好是花朝节,花朝节乃是百花的生日,这一日人们往往结伴到郊外游玩赏花。而闺阁中的姑娘们则会剪许多的五色彩纸,并且准备很多彩带,贴或挂在树上。黛玉早命人见了许多的贴纸,彩带也备下了不少,准备到花园子里和花厅里都贴些。如今时候还早,黛玉估摸着贴完这些贴纸,客人也未必能到。
雪雁应了一声,小跑着进了屋子,不多时便带着两个丫鬟,三个人都捧着许多的贴纸、彩带。
“姑娘,屋里还有很多,我拿不完。”雪雁笑着走来。
黛玉道:“紫鹃,你带人去帮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