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此抓周那日最是热闹,好在蕤儿虽在童稚,却不认生,在琳琅满目的物品之中,不慌不忙地爬过去,先拿玉环,次抓书本,最后拿起了太后赏赐的金顶针来玩耍。众人连连赞叹,那做父母的心中自然也是得意非常,一直热闹到深夜,宾客们才渐渐散去。
葳儿是早早的就被打发回房里歇息了,蕤儿因为是今儿的主角,一直睡在保姆的怀里,此时人散了,贾琮也不要旁人帮手,自己接过女儿,与黛玉一起缓步回后宅走去。夜深人静,树影婆娑,黛玉默默走在贾琮的身边,心中妥帖安稳。
贾琮便缓缓地将宝玉之事跟黛玉说了,黛玉听了脚步却是一顿,才又往前走去,她美丽的面影在月光下朦胧着看不清晰,贾琮见她并未哭泣,心中便先已松了一口气。
只待走到上房门前了,黛玉才静静说道:“宝玉这样的归宿也是好的,这世间容不下他。我本该为他一哭,谁知近来心中很少从前的酸痛,更是没有眼泪了。”
贾琮想,看来绛珠仙子的情泪已经还尽,木石前缘终归虚无。自己与黛玉的婚姻才是这万丈红尘里真真切切的相守和缘分。
作者有话要说: 后面打算陆续写几章番外,凑成百章,如何呢?
第九十七回 番外之当时已惘然
赵姨娘每次看到宝玉房里的晴雯, 就觉得像是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聪明伶俐,抓尖要强, 心比天高, 却命比纸薄。
赵姨娘闺名莲意,只是知道这个名字的人不多, 能这么称呼她的人就更少——只有一个, 就是贾政。她是荣国府的家生子,从小在府里面长大, 因为长得有几分姿色,便被太太指给了政二爷。
那年赵姨娘才十二岁, 政二爷十五岁, 正上着学堂, 学了几句浓词艳诗,便嫌她原先的名字太俗气,给她起了这个名字——莲意。政二爷说莲意这个名字才配得上她:“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她从此便死心塌地地服侍贾政。
年少时的真心,兴许是最为长久的。年轻时候的莲意, 就如怡红院里的晴雯,被少主子宠得不知道天高地厚。老太太喜欢漂亮的人儿,还喜欢机灵巧秀的人儿, 莲意能入了她老人家的眼,自然是有这些个好处的。
在贾府里,少爷们在成亲之前,规矩是屋里要放两个人伺候的, 莲意就这么幸运的被选中了。做为家生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她的父母兄弟都沾光做了体面差事,莲意觉得处处如意,从未想过有一天,日子就不一样了。
那一天是贾政娶亲的日子,莲意原本也是知道二爷总是要娶亲的,可是她总以为娶进家门的,必定是大户人家的小姐,讲究三从四德,就如大少爷贾赦娶的张氏,大家风范,对待屋里人很是体贴和悦。何况自己有政二爷的宠爱,终究是谁都不怕的。
可贾政娶的,是王家的小姐,个个干练爽利,惯会持家。贾府看中了王家的财势,王家看中了贾府的排场,一拍即合的事,似乎没有人问过贾政自己是不是乐意,当然就更没有人关心莲意的感受了。
莲意忘不了新娘子进门的第二天,自己和荇叶进去拜见少奶奶时,那双凤目所瞬间流露出的冷冽,竟让她打了个冷战。进去的是莲意和荇叶,出来时已经成了赵姨娘和周姨娘,满家里都赞扬新妇的贤德,能容人,只有莲意忘不了那彻骨生寒的一瞥。
从此就在主母的治下讨生活,莲意虽然是奴婢,可是在贾府里长大,从来没有被薄待过,她尚还不知道做奴婢的苦楚,依旧是抓尖要强。
那荇叶是跟她一起长大的姐妹,虽然罕言寡语、性情温良,却比她更有眼色些。于是满府里的口碑就都说周姨娘知好歹、懂进退,反观赵姨娘,可不就是个狐媚子吗?专会勾引少爷。
莲意既生气,又得意。得意的是,那些人嫉妒自己得少爷的宠;生气的是,明明自己对少爷是一片真心,怎么就成了狐媚子了呢?
她原本是不把这些谣言当回事儿的,可是她不知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慢慢的,从政二爷的院子里就传出了种种新闻,莲意的名声便越来越差了。
少奶奶看起来人倒是和悦,可是她手底下那个周瑞家的,可真不是个省油的灯,每每莲意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分争到少奶奶跟前时,少奶奶都是眼皮都不抬的,可是周瑞家的那张利嘴,自然会一套套地在那里等着奚落她、羞辱她。
莲意生气,夜里头在枕头上跟贾政说,贾政只劝她忍着些,忍到什么时候呢?贾政却没有说,他日里头功课紧,老爷督查得严,莲意也舍不得让他为自己过分劳神。她便去跟太太说,然而说的多了,不知为什么,太太便渐渐厌了她,说她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