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昭BG同人)且相逢_作者:端木零(24)

2019-02-11 端木零

  “罗姑娘,你可觉得,咱们开封府出奇的安宁祥和?”

  “自然觉得。有一心为民的官员,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对了,”公孙策道,“府中那个雪堆的人,你们可都见到了?”

  “见到了。”王朝接话,“也不知道是谁弄的,真是挺有意思的。”

  “但开封府里这些官员差役,有谁有这样的心思?罗姑娘,这是你们姑娘家弄的吧?是王姑娘还是你?”

  罗清秋不好意思地低下头道:“是我。”

  罗清秋并没有提及展昭,因她想着,两个人一起堆雪人这种事,她虽然是怀着朋友的心态同展昭一起的,可在这个时代总还是有些暧昧,还是不要给展昭添麻烦好。

  听她说是她的杰作,众人便都夸她心思巧。说了两句,又闲聊起别的。

  天越发沉了,罗清秋辨不出时辰,只是觉得自己开始犯困,想来也得一两点钟了。朦胧睡意中,周遭声音并景象便好似在很远处,好似天地间只自己一人。

  于是便恍惚起来。

  这是第一个没有父母亲人在身边的新年。

  孤独吗?似乎也不是,没有亲人尚有朋友,也热闹欢喜。

  只是想找个人抱一抱、撒撒娇的时候,有点怅然。偶尔想无理取闹一下的时候,突然想起来,父母不在身边,自己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第12章 【腹有诗书】

  熬过困劲儿,众人倒渐渐都精神了起来,虽然脑子是木木的,却没了睡意。

  夜深无聊,四大校尉拉着展昭一起开始喝酒划拳,包拯和公孙策是读书人,则开始吟起诗来。

  喝酒划拳,罗清秋自然是掺和不进去,只能看包拯和公孙策吟诗。

  这个时辰,头脑不清醒,自己作诗是不成了,二人无非是寻一个字,然后一人一句有此一字的诗句——也就是现代所谓“飞花令”。想不出也不怎样,不过笑笑,换一个字继续。

  罗清秋托着下巴,看两人你来我往地念了半天。公孙策发觉,笑问:“姑娘可是无聊么?”

  干看着旁人,自然是无聊得紧,罗清秋道:“先生同大人吟诗,可介意加我一个么?”

  “哦?”包拯奇道,“姑娘竟也喜好诗词么?”

  罗清秋摇摇头:“喜好算不上,但总读了一些。”罗清秋妈妈受现代诗词节目影响,很喜欢这些东西,时常在家或背或念。听得多了,虽整首诗背不下来,一些零散的句子却知道许多。再加上她原本就对这些传统文化很感兴趣,自己也积累了一些,总还是有些储备。她方才听包拯和公孙策,一个字也不过四五个回合,想来自己也不会显得逊色很多。

  反正不过是念诗打发时光,即便罗清秋不会什么,加上也无妨,遂同罗清秋一起吟诗。

  正说到“喜”字。

  “山雨夜来涨,喜鱼跳满江。”包拯道。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公孙策道。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罗清秋道。

  “春来日渐长,醉客喜年光。”包拯道。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公孙策道。

  罗清秋深觉这是个很难的字,包拯和公孙策念的她竟一句都没听过,而且现在也有些黔驴技穷了,脑子里只剩下一句辛弃疾的“最喜小儿亡赖”还说不得。思量一会儿,忽想到了,笑道:“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此言一出,正如她所想,包拯和公孙策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因为这诗,却是包拯在端州任上所写。

  这诗句自然比不上李杜之作有名,虽然的确流传千年为现代人所知,听过之人也是极少数的。若不是因为展昭的缘故,罗清秋也不可能知道。即便是她知道这两句,整首诗也背不下来。现今的读书人怕是也不知道这诗,罗清秋能道出来,定然是为人惊讶的。

  “我曾去过端州,听过大人的这首诗。”罗清秋道。

  不想罗清秋还去过端州,包拯赞赏地点头,这姑娘倒真是见多识广。

  然而这喜字确实少,往下包拯和公孙策也无诗可言,便又换了个字。

  又玩一轮,又道说“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包拯道。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公孙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