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眼又到金秋,这日王夫人正和李纨在房里说话,忽见平儿带着刘姥姥和板儿走了进来。刘姥姥和板儿一见王夫人和李纨,忙行礼请安。王夫人忙把刘姥姥搀起来,又叫板儿起来,笑对刘姥姥道:“姥姥一向身上好,身子还是这么硬朗。”又请刘姥姥坐。刘姥姥忙笑回:“托太太的福,还能走得动。今儿一来是给太太和奶奶们请安,二来看看巧姐儿。姐儿回家来,我们都着实想念。今儿趁着给太太送瓜果蔬菜,来看看姐儿,顺便给姐儿捎了一套冬衣。”王夫人忙道谢,道:“多谢您老费心。姐儿也很想您呢。您先吃茶,过会子让她来拜见您。”
李纨和平儿早摆上茶点来。刘姥姥边吃茶,边和王夫人说些别后闲话。板儿被贾兰让到别的屋里吃茶,不题。
刘姥姥本欲当日就赶回家去,因王夫人挽留,便在王夫人这边住下了。王夫人回思当日刘姥姥对巧姐儿的恩情,又见刘姥姥每过些日子就带着衣履瓜蔬前来看望巧姐儿,心中着实感念刘姥姥。款待刘姥姥吃完晚饭后,和刘姥姥聊到二更天,方准备就寝。
九十五回 寻夫婿金簪埋飞雪 觅封侯枯木折狂风(四)
第二天早上,刘姥姥告辞王夫人等,带着板儿回家去了。
贾琏和众人送走刘姥姥和板儿祖孙两个,便过西小院来拜见贾政和王夫人。原来刘姥姥有意求巧姐儿嫁与刘板儿为妻。贾琏已经给贾赦和邢夫人说了,又过来和贾政、王夫人商议。
贾政和王夫人见王板儿知文达礼,已经长成一个结实的少年,也倒喜欢;二则刘家虽是庄户人家,现在也颇过得去。更为重要的是当日巧姐儿落难,全凭刘姥姥一家悉心照料。患难方见真情,足见刘家也是值得托付的人家了。因为这些,贾政和王夫人都道:“只要人好,靠得住就成,家业在于人创。我们都没有意见。”经过这几年的劫难,贾琏也变得成熟不少,再也不是当日那等轻浮浪荡子。见贾政和王夫人和自己想得一样,心下便同意把巧姐儿嫁给刘板儿。
不多时日,王家正式托媒人来提亲。接下来两家互换赓贴、议亲,忙忙碌碌,择了个好日子,年前贾巧姐和王板儿便成亲了。
当日贾巧姐为躲避恶舅王仁,在刘家避难时,刘姥姥一家就对巧姐儿百般怜爱。王板儿和贾巧姐一起玩耍了两年,不禁深深地暗恋巧姐儿的聪颖美丽。待到适婚年龄,想央求刘姥姥去贾家提亲,又自惭形秽,不免心中煎熬。刘姥姥深知其意,况也正合了自己的心愿,便安慰王板儿说,去试试也无妨,成了更好;万一不成,也害不着什么。于是祖孙二人便乘着送瓜果蔬菜的时机来到贾家探口声。待到贾家,犹豫再三,方敢透露这个意思,没想到贾琏居然同意了,真是喜出望外。
婚后,王板儿把贾巧姐奉若神灵,对妻子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唯恐巧姐儿受了一丁点的委屈。便是王板儿的父母,对儿媳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不让巧姐儿做一点家务,生怕累着。
后来巧姐儿自觉闲坐着也无聊,便想学些针织纺织,一来可以打发时间,二来也可补贴家用。刘姥姥见巧姐儿执意要学,就教孙媳妇纺线。自此后,王板儿农忙时务农,闲时便张罗小买卖;巧姐儿在家纺线针织。小夫妻两个男耕女织、夫唱妇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王夫人和平儿等见巧姐儿夫妻和睦、家道兴旺,皆自是欣慰。后来巧姐儿有了身孕,王夫人等更是高兴,每暇时或去探望,或把巧姐儿接过来住两日,都十分经心。快到分娩的日期,众人每日盼着好消息。
这一日早间,平儿正在收拾家务,忽见王板儿神色慌张地进来。板儿见了平儿匆匆地问安毕,带着哭腔道巧姐儿难产,情况很不好。平儿一听,吓了一大跳,忙进屋回了王夫人。王夫人也又急又怕,流泪道:“好不容易盼到分娩,怎么会是这样!你快去看看。让你大嫂子也和你同去。”平儿答应着,和李纨坐了车,随着板儿匆匆地赶往刘姥姥家。
李纨和平儿急急地赶到王家。进去一看,只见巧姐儿平卧在炕上,面色苍白,双目紧闭,头发已经湿透了,一缕一缕地散铺在炕上。平儿忙上前抚着巧姐儿的脸庞,只觉脸上满是热汗。平儿强忍着泪,轻呼:“姐儿,姐儿……”叫了数声,巧姐儿只是静静地躺着,不见回应,也不见睁开眼睛。平儿再也忍不住,不禁哭出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