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红楼梦新续_作者:杨世东(71)

2019-02-09 杨世东

  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劝解了通灵宝玉一番,方来至警幻仙姑案下。二人见过警幻仙姑,毕呈前情。警幻仙姑道:“承蒙二位仙师用心,不辞劳苦,携他经历幻缘。如今既已了却前缘,也该返璞归真了。”说罢,令仙童取过籍册,销了名号。

  警幻仙姑留饮,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谢道:“多谢仙姑盛情!只是如今要送这石头复回青埂峰下。他日再来相扰。”说罢,二人谢过警幻仙姑,袖了通灵宝玉径往大荒山而来。

  且说那通灵宝玉一路悲戚,也无心去管别个。一日来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茫茫大士拿出通灵宝玉,笑道:“石兄,当日离开这里,一去二十一载有余,这可终于回来了。如今石兄且潜心修炼。吾二人去也。”那石头稽首再拜,道:“多谢二位仙师不嫌愚顽,一路提携,就此谢过!”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别过通灵宝玉,一路去了。

  这里通灵宝玉独卧于青埂峰下,日日悲泣。一日突发灵感,想道:“我这一番幻形历世,虽说碌碌无为,却也算经了些世故,见了些世面。况遇到的那些姐妹皆是钟灵毓秀,山川日月之精华。我何不把所见所闻一一记述了,也不枉走了这一遭。”想毕,立时开始动手,先把自己的身体放大,然后一笔一画地在身体上篆刻起来。

  二十一年来的富贵贫贱、爱恨情仇,可谓刻骨铭心。那石头写到伤心处每每泪如雨下,不能自己。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也不知过了几时,石头终于刻完了,就名曰《石头记》。

  后来空空道人将此《石头记》携入红尘。后经曹雪芹增删削改,呕心沥血十载有余,改书名为《红楼梦》。

  真是“一篇刻骨文,万般皆是泪。不经生死情,难解其中味。”

  《80后红楼梦新续》后记(一)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遗憾: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虽然听去有点戏谑的味道,但是却深刻道出了几百年来文学爱好者们的心声。无怪乎有人发帖感慨:《红楼梦》80回后原稿的缺失,堪称人类文明的重大遗憾!

  正是由于《红楼梦》不可撼动的文学地位和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催生了一门火热的显学:红学。“红学”的研究范围可谓宽泛,其中有三大块尤为引人注目。第一是《红楼梦》的作者;第二是写作主旨;第三是原稿所设定的结局。

  关于这三大块的研究堪称百家争鸣,甚至形成了流派:关于《红楼梦》的原作者,有曹雪芹派、曹頫派、脂砚斋派、无名氏派等等,其他诸如福山、吴梅村、明末三太子、冒辟疆、洪升等等说法,不可胜计;关于写作主旨,主要有“家亡血史”、“明亡血史”派和“‘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争斗派”;关于原稿可能的结局,四大家族衰落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对主要人物的结局,却是五花八门,比如金陵十二钗之首林黛玉,有人认为黛玉病逝了,有人认为黛玉上吊了,有人认为黛玉跳河了,甚至有人认为黛玉跟着北静王享福去了,不一而足。

  关于这些问题,红学家们多有论述,我也无需班门弄斧。我只想依据前80回的内容,推断一下《红楼梦》的写作主旨,进而推测一下主要人物的最后结局。

  首先说说《红楼梦》的写作主旨。

  很多初看《红楼梦》的人都感觉很难看下去。其以神话开首,倒还新奇有趣;后面出场的居然是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等一群“臭男人”,而长时间不见宝黛的踪影,有点索然无味;再到后面,贾蓉媳妇去世,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章,元妃省亲写了一大章;后面更写到贾瑞意图勾引凤姐、贾琏偷情于有夫之妇、贾芸向凤姐行贿、尤家两姐妹之死、芳官和她干娘打架、芳官和赵娘娘打架、彩霞偷玫瑰露、司琪大闹厨房等等许多看似与三主角无关的事。

  读者初看这些时感觉云里雾里,不知道作者写这些做什么。有时整整一大章不见贾宝玉、林黛玉的踪影,急得读者都想跳过去了。尤其是看电视的时候,这种感觉更明显,好半天看不见林妹妹宝姐姐,都无心去看了,赶紧快进。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林林总总的事件几百件。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看似凌乱松散的事件,其实被设置得大小得当、前后适中,并且总体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其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根本主旨,即“剖析与反思家破人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