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拾荒,就不得不讲讲流星街的历史。
寨子所处的位置在在流星街一区二区交界、偏二区的位置。之所以说这里最贫瘠荒芜,是因为毗邻一区。
一区最早其实不叫一区,它就叫流星街。
那里是最初的垃圾投放点。
流星街一面临海,三面被沙漠环绕,最早是一片无人荒漠。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从谁开始(注:大约一千五百年前),这里成了周围国家的垃圾投放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人居住。
后来,某一任独|裁|者将这里作为种族隔离的流放地。那批最初被视为垃圾一般不配生活在其他大陆的放逐者在绵延无尽的垃圾堆里徒手求生,逐渐建立起今天流星街的雏形。
经过最初几十年的艰难挣扎,流星街最初的政权组织建立,人们开始有计划地走出垃圾堆、向旁边的荒地迁徙,建立更适宜生活的城镇。那是今天十三区和议会的雏形。
这时候,垃圾仍然源源不断地投放到最初的位置,也就是一区。那里的垃圾仍然是流星街幸存者赖以为生的唯一途径。翻找、争抢、合作、背叛……为了一块发霉的面包就可以引爆战争。那是流星街人最初的烙印,至今流淌在血脉中的贫瘠与残忍。
再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的人们繁衍生息,仅仅依靠外界丢弃的垃圾已不足以维持几十万人的生存。于是野蛮又坚韧的流星街人开始寻求自己的出路——他们最终找到的办法是,建立属于自己的垃圾处理工业。
那时的流星街已经是全世界垃圾的最终归宿,仅仅从中翻找出可以直接利用的那部分,无异于入宝山空手回。必须将垃圾分类,将各种基础的元素回收拆解,再组合成我们需要的物资——崭新的、属于流星街人自己的产品!
秉持着这种信念,又是一代又一代流星街人的艰苦摸索、挣扎与奋斗。一座座垃圾回收处理的工厂拔地而起,从最初的简易作坊,到有一定占地面积和技术含量的加工厂,再到今天流水线式的成熟工业群,那是一段凝聚着无数血与汗、无数镇压、反抗与妥协的历史,是流星街痛苦而华丽的蜕变。
九区、十区、十一区、十二区的雏形。
这时候,因为有了统一的政权、百万级的人口、自己的工业,流星街终于可以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不是躲藏在垃圾堆里、见不得光的老鼠!哪怕无法得到政治上的承认,甚至流星街的位置至今在地图上仍然标注是一片不毛之地,但经济的往来和暗地里的协议开始达成,那仍是流星街划时代的一段记忆。
有史以来第一次,垃圾,听我们的指挥。和今天一样,从世界各地用飞艇运送来的垃圾被严格的划分出投放区域,按地域、按国别、按垃圾种类和材质,新的垃圾山——和之前几百年一样——拔地而起,但和以前截然不同的是,在垃圾坠落的同时,训练有素的流星街人一拥而上,准确而高效地将垃圾分类回收,流水一般送入自己的工厂,如同蚂蚁搬家,为主体输送血液。
一开始属纯人力的,后来就有了机械搬运,再后来连深入到垃圾山里的工作人员都配备了白色的防护服和头盔,保护人体不受垃圾所产生的毒气伤害——在垃圾堆里摸爬滚打了数百年之后,这迟到的保护。
新的垃圾被统一投放到二区、三区、四区。
这时候,最初的原始的垃圾投放点就成了一区。
在一区,各种类型的垃圾混杂在一起,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沉积与腐蚀,最底层已经变得完全与地表无异,而上面的那些则不断腐烂、发酵、挥发,形成一片可怕的沼气区,千万种有害物质相互混合变异,空气中弥漫着对人体危害极大的毒素。
更可怕的是,在最近一百多年里,因为人类科学的飞速进展,大量含有剧毒和强烈辐射的化学废料被按照协议排放到流星街,议会无奈之下选择早已荒废的一区作为排放点,一区因此成为强辐射、强污染的生命禁区,最后的遗民也被迫撤出,飞鸟绝迹。
也因为一区的辐射和污染对人体伤害极大,毗邻一区的二区也变成环境最恶劣的有人区,甚至逐渐变成其他区人口中唯恐避之不起的“死亡之区”,变成议会流放罪人的恶地。
因为长期处在有辐射和污染的地方,二区的居民平均寿命只有普通人的一半不到,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和幼儿夭折率极高,甚至很多人一出生就患有严重的遗传疾病乃至畸形。这也是为什么寨子里的村长毅然决定在本就捉襟见肘的贫困中养大强壮的婴儿窝金——实在是这里健康的婴儿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