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魂]如果的事_作者:是是非非是非(263)

2018-12-01 是是非非是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日围棋友谊赛上的惨败让中国热心围棋的人士们清楚认识到了中日围棋的差距,痛定思痛,经过几代人前仆后继的奋起直追,中国围棋总算追赶上来了。

  只不过,虽然棋手的进步速度很快,但在布局方面却存在有不小的缺陷。尽管围棋布局在秀行先生的帮助下进步了很多,但棋手们在这方面依然很是薄弱,国际赛事上每每棋未到中盘,就已感形势拘紧,几乎没有了回旋的余地。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有几局棋就是输在了布局上。

  秀行先生的全名为藤泽秀行,是日本棋院的棋士。

  秀行先生在日本棋坛的成就极为辉煌,他曾连获日本最大的职业围棋赛“棋圣战”六届冠军,获名誉棋圣称号。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坚持围棋没有国界,没有门第等级观念,并身体力行之的围棋大师。

  秀行先生不仅在其国内召集一大批年轻棋手在一起进行棋道钻研,从1981年至今,他还先后11次率日本优秀青少年棋手自费组成“秀行军团”到中国访问,与中国棋手切磋棋艺。

  他对两国棋手的教诲一视同仁,对待中国年轻棋手他也是寄予厚望,一腔热诚,有时甚至毫不客气。比如当他从对局中感到某位棋手修行有所懈怠之时,他就会直言不讳地指出:“你最近的进步不大啊!要用功啊!”在首次中日围棋擂台赛中,他甚至还指导中国队的棋手如何对付自己国家的棋手……●﹏●

  有人劝他还是有所保留为好,他却回答说:“我不以为棋艺是如此狭隘的东西。”

  正是有了秀行先生毫无保留的教授,中国围棋进步得更加迅速,因此中国棋手们一直很尊敬修行先生,把他当作自己的一位既慈祥又严格的老师。

  现在距离比赛的正式开始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是没可能攻破这一薄弱环节的,因此他们将强化的重点放在了前四五十手的布局上。

  于是在赛前的这段时间里,王星和华松力两人在棋院众人的帮助下一边钻研sai的棋谱一边研究布局,紧张而又有序地为农心杯第三阶段的比赛准备着。

  与中国队相同,韩国队的几名成员也在全力备战中。

  这座位于汉城市区的五层小楼就是韩国棋院。

  训练室内,除了徐彰元他们之外,还有一些年轻的棋手也在下棋。每个人都专注地盯着自己面前的棋盘,除了清脆的落子声,这里没有别的声响,衬着窗明几净的环境,独有一种棋院的氛围。

  韩国的一些著名棋手如徐彰元等都到日本棋院学过棋,因此对于日本的围棋名手如秀策、道策、丈和等人他们并不陌生,由于经常学习这些人的棋谱,对这些围棋名手他们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熟知的。

  其实根据中国古籍的记载,隋唐以前,围棋大约是先传入韩国而后传到日本的。

  唐代所称的新罗国,就在现韩国东部。当时新罗的一位围棋大师朴球到中国唐王朝担任了“棋待诏”这一棋界的最高官职,其职责大约是在宫廷和朝野中教授围棋,以及陪皇帝和王公大臣们下棋等。

  唐诗中就有一首张乔写的五言律诗《送棋待诏朴球归新罗》记载了这件事。诗中写道:“海东谁敌手?归去道应孤。阙下传新势,船中覆旧图。穷荒回日月,积水载寰区。故国多年别,桑田复在无?”

  由此可见,唐朝的时候就有韩国人到中国教授围棋了。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围棋在当时中韩两国盛行的端倪。

  只不过不知是何种缘故,近代的韩国围棋事业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赵南哲的致力发展之下,韩国围棋才再一次恢复生机。

  与韩国现代不少棋手相似,赵南哲也是在日本学习的棋艺。

  14岁时,赵南哲孤身一人越洋来到日本,并拜在了塔矢明子的父亲大竹实的门下。经过五年的刻苦学习,他不仅掌握了日本各种围棋流派的先进理论,还成功晋段。

  学成之后,他不顾老师的挽留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开始致力发展自己国家的围棋事业。

  当然,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因为无论是韩国棋院的创办,还是现代围棋定段比赛的举办,抑或是韩国职业棋战的成立,这些无一不是在他的推动下产生的。退居一线的竞争后,他还从事着著述和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工作,他也因此被誉为韩国的现代围棋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