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同人)私奔之后_作者:人迹板桥霜(70)

2018-11-29 人迹板桥霜

  “隆巴顿司铎,您觉得怎么样?”柯林斯问。

  “似乎没有太大的进步。”

  “您见多识广,您认为我们存在什么问题呢?”隆巴顿家大业大,经常出席各种音乐会,他们的音乐鉴赏力,绝对高于柯林斯这个半路出家的。

  隆巴顿不爱说人是非,但他的教养告诉他,他应当诚实正直。于是,他说:“教众们终究不是专业人士,唱这样的曲调,不太能体现其中细腻的感情层次。”

  他想了想,还是说:“现在的曲调过于平淡,虽然从中能体会到对天主的爱与奉献,但缺少更有感染力的起伏和递进,也就是说,曲调不大动人。”

  这份曲谱都是本杰明改编的,他删减了德国诗人席勒在十八世纪末写的诗歌,让这感对自由和平等追求的赞歌,更气势磅礴,但他的曲子,却是这种恢弘的气势被局限住,显得不大协调。

  “说起来,你们知道《第九交响曲》吗?就是德国古典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这是他的新作品。”莉迪亚突然说到。

  隆巴顿说得极富见地,她也不由得侧耳倾听,直到听他们说起她了解的情况。

  “贝多芬先生?原先有人说他要在伦敦举办一场演奏会的。但听说,他个人更想在维也纳□□举行。”隆巴顿颇感遗憾。

  《第九交响曲》如果在伦敦首演,他必定会前去观看。

  此时的贝多芬已经年逾五十,他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剧烈变革,一生坎坷,如今已经完全听不见声音。但他依旧没有停止创作。他一次次用振聋发聩的作品,告诉所有人,他的悲怆、热情、智慧和意志。

  “我听说,维亚纳人民受罗西尼歌剧影响,并不像我们一样期待这伟大作曲家。他们甚至说,贝多芬先生的音乐过时了。贝多芬先生正在考虑换一个演出地点。”

  此时,罗西尼创作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等已经传遍了大街小巷。他的音乐风格机敏、灵动、流畅、自如,极为迎合观众的兴趣和需求。

  “为什么我们不考虑请这位老师给我们一些指导呢?我恰巧有幸知道,贝多芬老先生在伦敦的住处。”

  这一切,都要感谢卡文迪先生。

  他虽然在乡下深居简出,但他的那些贵族亲朋们,还时不时邀请他去伦敦听个演出、参加个聚会。

  就莉迪亚的观察来看,卡文迪先生对于那种社交聚会兴趣平平,反而爱参加传统的音乐会、歌剧表演会和理论学者的交流会。

  作者有话要说:  深感我的成绩对不起编编小姐姐给的榜,我还是自己慢慢填坑,不浪费榜单了。嗯,没有存稿,意味着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泪目

  ☆、挥金如土卡文迪

  说起贝多芬先生,连高傲的本杰明,也不得不承认,他们之间的差距,就像白云与泥巴,鸿鹄与燕雀。

  本杰明挥了挥手,请教众们暂停十分钟。

  他也算体贴周到,准备了热牛奶和热茶,教众们可以自由取用。

  “我们真能请来贝多芬先生?要真是那样,别多彭勃利了,整个伦敦联合演出,绝对没有第二支队伍能赢过我们。”

  这可不能保证。

  “我们先想个办法去拜访一下这位老先生。”柯林斯说:“但曲谱是一方面,教众的唱腔和技巧,本杰明司铎、隆巴顿司铎,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难道教众们可以唱得更高明吗?”本杰明感到奇怪。他见过的唱诗班,大多都是这个水平,甚至,还有许多比大教堂差远了的。

  指挥康达克先生语气斟酌:“柯林斯大人说得对,大教堂的教众们演唱十分卖力,但因为缺乏技巧,就显得不那么美妙了。既然要与其他人比赛,我们肯定要尽善尽美,大家水平都不好,我们的技巧更好,不就显出我们的优秀了吗?据我所知,有名的演唱者,都有自己的呼吸、发音和演绎的方式。”

  “难道我们还要再聘请一位音乐指导?”本杰明惊呼:“布莱克绝不可能答应的。”

  “不,或许他会答应。”隆巴顿说。

  “大人,您还记得汉克斯吗?他现在就住在鸟巢,正巧与布莱克做邻居。他有一回跟我说,布莱克家里,每晚十一点钟都会传来歌声,有时候是一支曲子,有时候两支。他自己还好,本身就听不见,但他母亲仿佛着了魔,每晚都要守在窗边,静静等待。楼里的邻居竟然没有一个人投诉她扰人清梦。连我都好奇,布莱克太太的歌声该有多美妙,才会让人这么牵肠挂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