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
“好,妈不说这个了……总之,你宝兄弟的亲事,可是会出现变数的,你可要拿定主意,千万别耽搁了自己!”
宝钗眨了眨眼,笑道:“既然是这样,那这门亲事咱们就更不用着急了。”她轻声细语地分析给薛王氏听,“妈,你想,宝兄弟的亲事,现在是贾府老太太和姨妈各有人选,恐怕暂时谁都说服不了谁,也谁都不能把这事给定下来。这确定不下来的事,咱们现在急冲冲地出头有什么好?不如等事情能定下来了,再说。”
薛王氏缓缓点头,似乎已经接受了宝钗的说法。
宝钗觑着母亲的脸色,继续趁热打铁,“而且,女儿总觉得,因为……宝兄弟的亲事,姨妈心里是不希望女儿进宫小选的,不然怎么会小选这边刚耽搁下来,就和您提这事——妈,您也知道,贾家的大表姐,可是参加了两次小选才终于进宫,当了太子身边的女官,那之前,第一次小选落选的时候,姨妈可没急慌慌地就为大表姐订亲呢。”
“这事我却真的一时忘了……”薛王氏摇着头,露出恍然的神色,“我的儿,还是你灵醒,你大表姐虽然进了东宫,但是这一两年一直没传出来什么声音,我却是忘记她参加了两次小选的事了。”
当朝的小选不比秀女大/选,没有三年一选的定数,有时隔着四、五年才选一回,有时皇上、皇后动了念头,又可能一、两年就选上一次。近几年,宫里宫外将近成年的皇子、公主、世子、郡主不少,几乎每隔一年都要小选一次,有的参加小选的姑娘第一次参选的时候才刚十三岁,两年后也就是十五岁,再参加一次小选也没什么问题,贾家的大姑娘元春就这样参加了两次小选,才终于被选中,进了东宫在太子身边做女官——而这样的运气,却又不是人人都有的了。
“妈,你想想,以贾家这样的人家,尚且要把家中嫡女送进宫去小选,可见这事对一个家族来说,是多么重要。现在咱们家好不容易拿到了这个机会,怎么能平白地就不要了呢。”
有了元春的例子摆在那里,宝钗又循循善诱,薛王氏的心思念头很快就被转移开来,话里话外也不再劝导宝钗应下和宝玉的亲事了。
柳五儿在门外听到宝钗的话,一时也不知道该喜该忧——喜的是宝钗的心思尽然如此不可转移,一心想要进宫,和她的意愿不谋而合,倒是省了她不少事。但是与此同时,似乎又看不到什么自己对于这件事的影响,也体现不出什么价值,让她难免有些失落。
可是失落也总比完不成任务来得好!
屋内母女两人的谈话还在继续,但是既然暂时没有用得上自己的地方,柳五儿也就趁机走起了神。
虽说宝钗现在的做法很合她心意,自己的决心也很坚决,但是小选进宫这种事,毕竟不由着她们两个安排,例如“因为皇帝身体不好而被搁置“这种意外,她们主仆两个就毫无办法。因此,进宫这种最终能不能成,还要看老天爷的安排,还有就是……
柳五儿转了转眼珠,柳湘莲从薛家离开前又没给她留下任何在京城能用得上的联络方式,又一走就没有了消息——她现在就算想做些什么,没有柳湘莲那边的消息,也终究是什么都做不了。
不过,她对柳湘莲倒是有些盲目的信任,或许是因为前两世,这人都真的帮助了她——有没有效果那就要另说了。
薛王氏带着好消息过来,没想到反而被宝钗说服了,当下就有几分讪讪的。再回想起王夫人的言行——即便她不愿意把自己的亲姐姐往不好的方向去想,也觉得十分没趣,又安慰了女儿几句,就起身回东里间休息去了。
她一走,柳五儿就轻悄悄地回了西里间,提着梅花桌上小巧的紫金茶壶,过去为宝钗添茶水。
“刚刚妈说的那些话,你都听到了?”
柳五儿一怔,低声回应:“是,听到了一点儿……”她一边说,一边观察宝钗脸上的神色,“姑娘,贾家姨太太这是……”
“哼。”宝钗轻哼了一声,又摇了摇头,“姨妈倒是盘算得很好,但是,只要还有一点机会,我都不会放弃。”
柳五儿垂着头,“姑娘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尽力去做就是了,莺儿自然和姑娘是一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