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同人)唯我煌煌大唐_作者:无法忘记的遗憾(470)

  现场静悄悄的,大家都盯着宣徽府官员的嘴巴,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时候,谁还会顾得上什么法不责众的小心思?

  “以目前来说,也许皇竹草的价钱降到不足眼前收购价的一半的时候,朝廷和宣徽府才有可能介入,以顶级皇竹草一棵八个杜鹃币的价钱进行救市。”

  在场的老头老太们眨了眨眼睛,那些汉子们就着自己的爹娘的手,也眨了眨眼睛。

  他们听懂了这官员的话。

  原来这皇竹草的价格还可能再下降,不过,最低的价格为八个杜鹃币,如果低于这个价格,大家可以不卖,因为到时候,朝廷肯定会以这个价格收购。

  再低头一想,就是降到八个杜鹃币,可是每亩地的收成依旧在六两七百五十钱以上。这还是比以前种麦子种小米来得合算。

  要知道,以前他们一亩上等田,一年能收入三两银子,就已经是好年景了。

  气氛立刻轻松起来,一个老头儿拄着拐杖,道:“大人,您看看我们过去的日子,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日子,可不是掉进了福窝窝里了?要我说啊,如今这皇竹草的价钱是高了一点,弄得大家都只顾着种皇竹草,不种庄稼了!有道是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可是现在呢?这些个死鱼眼睛,一个个都钻到了钱眼儿里面去了。种了这么多的皇竹草还不够,竟然连红薯都不肯种它半亩!我要说,这价钱降得好!”

  老人中气十足,把拐杖拄得咚咚响。

  若是这皇竹草的价钱还是一个菊花币,他就是这么说也没有用。因为种皇竹草实在是太赚钱了。若是他开口,让家里种半亩红薯,怕是要被人在背后骂老不死的了。

  可是也只有他们这种经过事儿的老人,真正知道过大饥荒是什么样儿的人,才能够体会到那种没有粮食的焦虑。

  即便唐人的女皇帝爱民,宣徽府的铺子开得遍地都是,什么时候都能够买得到平价的米面,可是他们心里还是没底。在他们看来,种地的人家,家里就应该种些口粮!这才是持家之道!哪怕皇竹草再挣钱,家里也应该种半亩的红薯。就是不吃,放着存着,都是正理!

  跟这个老人一样想法的,村里也不只一个两个,好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婆婆就说了:回去之后,督促着家里一定要种上半亩红薯。平日里吃买的米面,她们不会觉得败家,但是,家里一定要有半亩的口粮地。

  第250章

  皇竹草的全面降价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就连亢家的老亢头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也觉得天也蓝了、草也绿了,空气也清新了,自己的老胳膊老腿也松快了许多,他甚至在小厮给他递短打的时候,拒绝了:

  “今儿个穿通袖袍和鹤氅。”

  另一个小厮机灵,立刻去把东坡巾给找了出来。

  那小厮也机灵,道:“老太爷,您可有好些日子没穿这个了。”

  老亢头一语双关地道:“乌云散尽,可不是应该换新衣裳的时候了。你太爷我,也担心这新衣裳经不起风雨啊。”

  若是这皇竹草的价钱不继续下降,只怕老亢头要担心某□□廷的宣徽府的铺子里会买不到粮食。不过现在么……

  皇竹草若是下降到如今价钱的一半,那么,考虑到皇竹草对肥力的要求,还有皇竹草过冬需要的大量的人力物力,综合考虑起来,皇竹草的本钱,每亩都能够摊到四五两银子。就是皇竹草每年的收成比别的多出一半来,可若是连本钱一起考虑上去的话,那些不擅长种植皇竹草的人,就会歇了心思,改种别的作物了。

  如此一来,山西境内也不会是一面倒的,大家伙儿全种皇竹草了。

  看到山西老百姓的田地里面不再是全部都是皇竹草,老亢头的心情就别提有多轻松了。

  嗯,这才是长治久安的气象。

  就在老亢头才穿戴好,就看见他儿子急匆匆地打外面回来:

  “太爷,太爷,大事!大事!”

  “好端端,又怎么了?”

  在老亢头的眼里,皇竹草的价钱降下来了,山西人开始种植别的作物,晋中又恢复了平静,这才是大事。至于别的,这世上还能有比这个更重要的?

  所以,亢不悔才走进来,老亢头就哼了一声,道:“多大年纪了!还这么慌慌张张的!成什么样子!”

  “不,不是,爹!”亢不悔几乎是语无伦次地道,“皇,那鞑子皇帝,不对,是西安知府绑了那鞑子皇帝一大家子,向朝廷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