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楼和阿诚的新身份是日本陆军防空大队的新任顾问和助手,这是个可大可小的职位,且有点儿鸡肋,因此两人的来到仿若静水里暗涌进一股深流,毫无动静。
这是好事情。
“一郎还好吗?我上次见他时,他还是个小孩子呢。”
宪东不是个非常健谈的人,不过也不会让气氛太过难耐,他想了想,拉出山田来做一个话题的开头。
“还好,在北平有一闲职,瞎混着。”
宪东点点头:
“他是个随和笨拙的人,那时连中文都说不好。只不过前些年情绪很差,给我来过一封信,尽是些伤感的话,像是心中遭逢了什么重创,让人担心。”
阿诚对渡鸦不是很了解,抛去随和不提,笨拙这两个字,饶是无法同那人的形象联系到一起,他便不解的摇摇头,表示并不知情。
又随便聊了几句,绕来绕去到川岛的身上,年轻人挠了几回短翘的发茬,只似是漫不经心的问了一句:
“可还康健?”
问后又觉不妥,不待明楼回答,便胡乱的支吾了过去。
等到八月的时候,两人已在哈尔滨了。
联络站随着他们的脚步一个个建立起来,整个东北像是一条沿途点亮灯火的航线。阿诚的咳嗽减轻了许多,明楼盼着到了苏联,能够给阿诚找个好的西医来看病。
两个人沿着中央大街走,北欧风情的建筑浪漫而热情,街边的商店里汇聚了各式的商品,从日本的棉布、俄国的毛皮到法兰西的香水,应有尽有。
马迭尔旅馆外有着揽客的异国女郎,高鼻靛目,穿着红色呢绒的裙子,裙摆好像飞扬的烈焰。
他们走过圣索菲亚教堂,钟楼和穹顶上皆是华丽的雕刻,敲钟人敲响了其中一座铜钟,钟声悠远的散尽在蓝天中。这栋建筑具有鲜明的标志性,标志着这片土地曾经受到的侮辱与践踏。
两人并没有时间去看这些,他们的肩上随时都背负着重担,在这些仿佛快乐祥和的场景里沉默的行走,往重重危难中去。
不知从何时开始,他们成了漂泊的旅人,在中国摇摇欲坠的土地上来回奔走,仿佛是无根的过客。从北平一路到延安,又从延安出关到东北,现在,他们马上要离开哈尔滨,从绥芬河进入到苏联。
明楼有的时候也生出一种茫然来。
长年悲倦游。
他已近不惑,却总还把自己当做是昔年只身驰骋在法兰西雪夜里的青年人,记得那时候自己教经济学,也正经营着一段爱情。是个极尽文学浪漫主义色彩的法兰西姑娘,淡金色的长发像是一场异国的梦境。
“明,你要知道,只有旅行才能生出诗歌和浪漫,等风波过去,我想同你一起去遥远的东方看看。”
遥远的东方,我的家乡,没有浪漫的诗歌,只有枯骨和腐肉在风里悲鸣,冷的利刃和枪炮是它的灯光和伴奏。
那时候,明楼还年轻,法兰西依旧浸润着他,心中的悲郁也带着他自己都不自知的诗意。
然而现在,他确实开始了一场远行,身边没有那姑娘,身边是他的阿诚。
阿诚在做一个人员名单的整理,哈尔滨有自己的地下联络站,他们只需要和这里的同志协商发展出一个可以作为给抗联提供信息的分支小组,这很简单,他一手拿着文件细看,一手咬着一个夹着红肠的大列巴——中午他们从联络点赶回来,没时间做饭了。
明楼背着手站在窗边,阿诚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路过他身边的时候把面包递到明楼嘴边:
“吃吗?”
明楼看了看那面包,上面是朝气蓬勃的牙印,他忽然觉得自己的茫然有了可解的答案,抬头看去,那人平常的看着自己,腮帮鼓鼓的嚼着,就这么一个停顿,面包就又被拿走了:
“哦,你不吃肠啊?锅里有点剩下的汤,给你热一热吧......”
阿诚转身往厨房走,他忽然站住了,因为明楼在身后抱了抱他。这个人的所有情绪都能被阿诚感知到,他拍了拍明楼环住自己的手:
“累了吧?等到了苏联,可以歇一歇了。”
“嗯,再给你看看病。”
“哎,”两个这么高大的男人在伏天抱着,就仿佛裹了三条大毛毯,阿诚挣开明楼,把手里的名册递给他,自己往厨房去了:
“大热天的抱一身汗,该干嘛干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