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笑着说道:“也就是个顽儿,只看胜负,就没趣儿了。你明知丢针时全凭运气,也许你偏能丢出花朵、云彩来呢?”紫鹃等听了也说极是,恰好书籍也都弄好了,都撺掇着准备丢巧针儿。
林黛玉掩口打了个哈欠,感觉困倦极了,就翻身躺下,用青丝帕搭在脸上。耳旁听着一群人闹哄哄,又是取金针,又是端清水,待丢针儿时,一时都屏气敛息,待看到结果时,一时又吵嚷笑闹······
听着远处的蝉鸣,不知不觉竟昏昏欲睡了。
作者有话要说: 1、文章一句诗的全文是:山亭夏日 唐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2、文中青鸢做的桃膏是参考清朝一文人写的一本书中提的,忘记是哪本了(好像是浮生六记?),当时正给娃娃熬山楂膏,所以印象深刻。
3、七月七日是有晒书的习俗,但姑苏晒书应该是在农历六月初六,文章尽量贴近前代,但个人牵强附会,不值得深究考据!
☆、病逝
八月上旬,廖知拙去廖家祖坟祭拜后返回姑苏。回了家门,他先是给林如海请了安,说了些廖家的相关事宜,然后才回到了住所,沐浴更衣,用过午膳,欲看望林黛玉。
廖知拙尚未靠近后花园一角的蕴珠楼,就远远听到悠扬悦耳的琴声飘来,驻足凝神静听,弹得是《雁落平沙》,秋高气爽,天静沙平,鸿雁飞鸣呼应······
待到曲终,廖知拙才举步进入园内,早有守门的婆子进去通报。沿着曲折的溪水堤岸绕过太湖假山,才来到花木掩映的蕴珠楼前,林黛玉已经在台阶上方等着。
“哥哥终于回来了!”林黛玉提裙迎下台阶。
“午初刻便到了家,只是风尘仆仆,沐浴更衣后才好见妹妹。”廖知拙微笑着上下打量了一番,又说道:“今日看到妹妹,只觉得与以往不同!”
林黛玉也笑:“妹妹明白哥哥的意思,妹妹之前自怜自苦,忧心得失,失了平常心。如今爹爹卸任,病情好转,心境自然平和。况且,总是愁眉不展,也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
二人一边说一边走进楼内。待上了茶,嘘寒问暖已毕,林黛玉说道:
“赶巧哥哥归家,妹妹正有一事请教哥哥。”看到廖知拙示意何事,林黛玉继续说道:
“再过两日就是中秋佳节,前日我与父亲商议过节事宜,父亲突然说中秋那天要去太湖游湖。我担心他身体,本不欲答应,但父亲如今越发怀念往事,执意前往,我也不忍扫兴。所以,此事还想与哥哥商讨商讨。”
廖知拙沉思一番后,说道:“说句令妹妹扫兴伤心的话,我们心里都清楚,叔叔的病情目前虽然平稳,但根子上却已经千疮百孔,如今因他离了职,精心地保养,才延了这些时日,这已经是上天恩赐的,再不能贪心了。如此境地,与其小心翼翼对待,让彼此都难以释怀,不若在这短短日子里,随叔叔心意,或吃或喝或玩儿,过一段好时光!”
林黛玉听了沉默不语。廖知拙又说道:“此地离太湖也不远,我们提前一天到哪里,歇息一晚,第二日可以尽情游玩。”
林黛玉自中秋太湖游玩归来之后,就再未出门。平日在家,首要之事就是照顾父亲,偶尔也会按着书中的方子,亲自下手给父亲做粥菜点心。其次就是管理全家上下的各项事宜,日常开支、年节往来等。其他时间要么看书、弹琴,要么花园内四处走走玩玩,闻闻桂花香,赏赏银杏落,逗逗鸟雀,喂喂游鱼。
忙忙闲闲,自有一番趣味。
时间匆匆已到了年前,入冬后,林如海的身体明显差了许多,不时就要卧床静养,况且一家三口也都不是爱热闹的人,所以,也没有大肆热闹,只是清清静静地贺完岁。
转眼就到了元宵节,林如海病得越发重了,彻底起不了床,林黛玉、廖知拙二人时刻伴在床前。
正月二十九,这日天气难得晴暖一些,林黛玉正站在假山亭上望着河岸南侧的樱花林,只见粉白的樱花如云似霞,美不胜收。可惜这美景在满面愁容的林黛玉眼里,却更是刺目。
她轻依着栏杆怔怔地看着,紫鹃悄步走上来,轻声道:“姑娘,已近巳时了。”
林黛玉听,点了下头,叹了声,就顺着山道下来,准备去往林如海处。原来,近来一个多月,林黛玉每日辰时都会去林如海居处看护,竟连这满园的春色都未曾关注。今日愁绪满怀,不知不觉就来到这山顶,举目四顾,方舒了口郁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