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毕,只余贾家贾琏、林家林贤琪、大和尚瑞松尚留在林家。
大花厅内,大家各自坐着喝茶,不曾言语。廖知拙抿了口茶,放在桌子上,向长喜道:“请姑娘来花厅!”长喜应声去了。不一会儿,林黛玉一身素衣摇摆着走来,她过了这段时日,犹如雨打风吹的春花,勉力挣扎在枝头,仿佛再有一丝儿的风雨,就会飘然而落。
林黛玉拜见已毕,安坐好,看向廖知拙。廖知拙环顾一番,朗声道:“几位均是林叔的至亲至友,如今林叔身故,身后仅余一掌上明珠,所以今日请各位来,正好与各位陈明相关事宜。”说着他从旁边桌子的黑漆木匣中取出几张纸,继续说道:
“根据林叔遗嘱:林家祖宅处所置田产、店铺、庄园等均并入林家公产,只两位姨娘如今居住在玲珑居,若有难处还需横山林家照拂一二;家中仆妇下人有别意者,归还身契,另给一人十两白银以安身;另有现银三十万两交由贾家老太君用于林黛玉抚育、教养、婚嫁事宜;林家历代主母嫁妆归于林黛玉所有,一并交由贾家暂管。此事由瑞松大师作为鉴证。”
说着,一旁的老管家分别将两个匣子呈送至贾琏、林贤琪面前,二人面色均不曾改变,略推辞一句,便收下了,并在林如海的遗嘱上签了字、盖了私章。
瑞松大师看此事已了,站起朝廖知拙、林黛玉道:“老友已登西天极乐,也无需贫僧之处,贫僧告辞。”林贤琪也一并起身告辞,廖知拙、林黛玉一边向他们表示感谢、一边送他们离开。
之后贾琏也向二人道:“林妹妹与廖兄弟怕还有许多事要安排,我就先行离开,不打扰两位了。”
林黛玉强撑着回到座位上,一低头,一串眼泪啪嗒啪嗒落了下来。
廖知拙令老管家自行安排下人去留之事,便走到她面前说道:“林家几代积累的财富足以让许多人眼红,你独自拿着,尤孩童抱金于闹世。虽说以前曾与横山林家断了关系,近几年对方一再寻机修好,如今不若趁着对方理亏气弱,修复了关系,你在京中也好有了依仗。”
他见林黛玉止了眼泪,继续说道:“京城贾家,在此之前,提及修建省亲别墅之时,叔叔就送去了十万两以襄助。这些叔叔早就与此两家长辈书信往来,做了约定。此外,尚有几处宅院、商铺,叔叔转于我的名下,由我代管,待你成年婚后,一并做为嫁妆交还于你。”
林黛玉听了,说道:“哥哥一家人何必说两家话,这些死东西,我一个人又哪里用得完。孤身一人,再富比石崇,又有什么意趣。哥哥接着就是,不必事事告知于我。”
廖知拙听了,也知她生来富贵,虽知金银贵重,却比不过亲人挚友,也不耐烦管这些事务。也就不再多言,自替她打算好就是了。
作者有话要说: 回头看了看这章不满意,将八月游太湖的相关内容给删除了,过于啰嗦了。
但当初为什么写这段呢?为什么写林如海病重病逝拖拖拉拉一年多?
我仍记得当时正看了篇微信公众号文章《亲人临终时,我们该怎么办?》,当时和我妈谈论起这个话题,她深有感触,讲了我外公、外婆去世的情景,心中颇有遗憾。当时有提到,外婆病了很久,突然那两天却好了许多甚至能起床走动,她想吃面,但她的病情不允许,只能喝流质的汤,家人都劝阻了她,谁也没想到第二天她就去了。妈妈提起来还很遗憾,认为有预兆的,只是她们不经心,悔恨至今。
所以,就想写出林如海病入膏肓,临终前希望去太湖回忆一番曾经的美好时光,林黛玉站在自己的角度,希望父亲安心养病,能多活一日算一日,二者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我们身为子女以后可能都会经历的。
可惜,写不出来这种矛盾感觉,o(╥﹏╥)o
☆、返京
水悠悠,恨悠悠,从这头到那头,都是愁。
泪绵绵,思绵绵,恰如浮萍聚散,总无缘。
林黛玉倚在窗前看着悠悠的河水,心中无尽的不舍、彷徨。
五年前,同样的船,同样的水,同样的别家,同样的伤痛,唯一不同的是,那时还有家、有父亲,还有流不尽的眼泪,如今没有了家、没有了父亲,也没有了眼泪。
刚刚守孝三月,贾家就多次来信,让尽快北上。再拖延,也无法。林黛玉第一次感到身不由己的无助。所幸廖知拙一同陪同前往京城,时不时过来探问,谈天说地,二人关系更亲近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