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跌坐在床上,怔怔地看着床帘,久久不言。
作者有话要说: 唉,这其中的情感微变,实在是能力不够,表达不清。
整体而言,我认为黛玉和宝玉之间是有情意的,但这点志趣相通的情意,经不起一点现实的风雨,根本上是二人不够独立,对未来其实是没有很大信心的~~
林父和廖对宝玉的评价其实无形中还是影响到黛玉的心理的。
另,文中那个廖知拙讲的那个故事,来源于陆游、唐婉夫妇和沈三白夫妇,但说真心话,这两位和宝玉何其相似呀!
☆、归乡
已是九月上旬,早晚已觉微微清凉,天空高高的,有几朵浅淡的白云飘着,更衬出秋天的沉静与豁达。
如今树木早已脱去了夏的绿,只剩秋天的青。林黛玉坐在大柿子下的石凳上,听着远处秋蝉的鸣声,觉得这蝉声也没有了盛夏时的声嘶力竭,只剩下临死前的悲吟嘶鸣。自夏至秋,生生死死间,也演绎出了一场生命的绝唱。突然之间,竟觉得自己竟不如这秋蝉,能竭尽一切力量,去鸣唱生命,让自己的声音响彻整个秋天。
正思绪纷乱时,紫鹃突然走上前,向黛玉说道:“姑娘,看门人说,贾府的宝二爷来了,要见姑娘。姑娘见是不见?”
林黛玉思绪一动,蕴在心底的无数回忆潮涌而起,却最终归于平静,冷声道:“见如何,不见又如何?事已至此,也无话可说了。请他回吧。”
紫鹃听了,也明白黛玉的心情,就转身亲自去院门口见贾宝玉。
贾宝玉看到紫鹃出来,欣喜异常,小步上前笑说道:“紫鹃姐姐,林妹妹可愿见我了!”
待听到紫鹃的回话,一瞬间,整个人都消沉了起来,他跌足叹道:“我也知道,妹妹不日就可能离京了,以后天南地北,相隔一方,怕是再见一面也难了。还请姐姐好心替我将这封信儿给林妹妹,就算做话别了。”
紫鹃心中自是对贾宝玉也多有怨言,只可惜她不像雪雁一样,能厉言诘问他,只能冷着脸拿了信扭身回院。
林黛玉看到贾宝玉的信,本想撕了或烧了,只觉得不妥,她回到卧室,打开信纸,粗粗看了眼,只见信上写道:······汝自能觅得良配,比翼齐飞,吾只能对月长叹,思念旧人·····
未及看完,林黛玉心中升腾出不耐,俯身翻找笔墨,匆匆也写了封短笺:前尘尽了,各自珍重,天高地远,永不相逢。君既已娶,吾自当嫁,两心各异,无须长思。
叫紫鹃给贾宝玉送去。
廖知拙看到林黛玉从卧室出来,眼圈仍是红的,笑说道:“妹妹偷偷掉金豆了么?”黛玉羞恼回道:“哪有?哥哥惯会拿我说笑!”
“可我却听门子说贾府的宝二爷来了,怎么不是找妹妹的?”廖知拙怕贾宝玉在黛玉心中成了根针,一碰就疼,但如果一味捂着闷着,怕也是要坏事,岂不会长久长在心底?倒不如,像平时一样拿出来说说、谈谈,时日长了,自然就消了。于是他见林黛玉羞恼,仍说道:“他倒是敢来咱家门上!今日我赶巧出去办事,若我在,我定会好好伺候他一番,也好让他知晓我的厉害!”
林黛玉学小女儿皱鼻笑说道:“哥哥何必管他,我自不去理她,他也就去了。等我们回南去,更与他无往来了,哥哥再不要提起他了。”
廖知拙见状,明白黛玉真的过了这个坎儿,他转而说起回姑苏的事情。他说:“我一朋友的叔父由大理寺丞迁为江西巡抚,近几日即将携家眷南下,届时我们雇一只大船随其沿运河南下,倒也便宜,妹妹觉得可好?”林黛玉自是高兴能尽快回姑苏家中,只有那里才是她的家,有她的父母生活的痕迹,那里能包容她的任情任性,包容她的软弱倔强,包容她的一切,一切好的坏的!
“这座宅院是要卖掉么?”林黛玉问,这院子虽不是特别大,既没有大观园的宏伟瑰丽,也没有姑苏林家宅院的自然秀丽,只一派市井人家的自然景象。院门口一棵数百年的古槐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庭院中一棵大柿树果实累累,挂满红彤彤的柿子像小灯笼,窗台下盛放的秋菊与成畦的蔬菜紧挨着,傲霜的君子竟也染上烟火的气息。
这真切的人间烟火气,竟让林黛玉在心绪郁结之际,多了丝对寻常人家日常的好奇。
“这院子,暂且留着,交由门子一家看管着,以后怕还会有用。”廖知拙回了林黛玉又叮嘱她将行李收拾妥当,一旦启程,就不能耽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