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学发展观_作者:青律(202)

2018-05-26 青律 爽文 甜宠文

  很多事情不是不能改,而是要看配套的动作和扶持到不到位。

  戚灵进入工部,不仅没有占据高位,还减轻了好几个衙门的负担,明显就是很出彩的一笔。

  那么,如果自己的闺女能够有出息的话,把这帝位给她,也没有任何问题。

  虞璁想到这里,翻了个身,抱着枕头松了口气。

  如果能聪明到这种地步,那这种常见的政治手腕,她应该也知道该如何化解甚至利用。

  自己根本不需要操心这种破事。

  再如果……这个孩子能打动自己,智慧到连圣意都能揣度的一清二楚。

  他根本不介意出手帮个忙。

  执罡军最终确定为五千人整,把没有通过考核、违反军规军纪的清了一批,资质较差的都分配去了其他军营。

  眼下刚打赢了个小胜仗,军中需要整顿训练,恢复秩序,宫中的事也忙不完。

  工部推出了两款运输用的战车,还在和三大营进行对接调整。

  流水线被正式的运用进兵工厂,从盔甲那边开始第一个投入高效率的生产。

  嘉靖八年投入基建和改革用了一年,成果和收获会在未来陆续的反馈回来。

  嘉靖九年要让全军都熟悉配备和改良装备,在这一整年里,军备和战斗力都会大幅度增强。

  那么嘉靖十年,到底是挥军西北,还是继续养军蓄锐?

  虞璁想了许久,索性把陆炳给叫了过来。

  两个人如今说开了心里的顾虑,也更亲近了一些。

  君臣之别是要顾及的,但并不影响他们确认彼此的爱和承诺。

  昨天晚上,许多深埋自己内心的想法被他毫不犹豫的拆穿,陆炳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竟能被他看透到这种地步。

  可是能够看到他的如此在乎和认真,内心又何尝不会温暖而安然呢。

  虞璁要了一份河套一带的大地图,示意陆炳坐过来帮忙看看,开口问道:“这河套一带,到底是什么时候丢的?”

  中国古代的历史给后人看的时候,需要被重新编排和调整次序。

  虞璁把明史和各种杂书看了许多,但在细节方面仍然不能说掌握的很熟。

  陆炳想了一会,不确定的伸出两指,让他看向一处:“洪武四年,于此设立东胜卫,但没过多久就放弃了。”

  这里水草肥美,游牧民族不可能任由汉人占领,自然要想了法子讨回来。

  虞璁点了点头,又指向另一处问道:“那这里呢?”

  陆炳看了一会,琢磨道:“大宁卫……是送出去的。”

  当年朱棣造反的时候,借用了原属宁王的蒙古护卫。

  等王爷摇身一变当皇帝了,这王爷们的军队跟着改制迁移,大宁卫就迁去了河北保定一带。

  这原来的地盘,竟然作为酬谢,就这么送给了朵颜三卫的蒙古人。

  皇上沉默了一会儿,看着这完全没有任何参考信息,只有地名和河流标注的地图道:“你知道河套一带的大致情况么?”

  “因为有大河三面环之,才谓之为河套。”陆炳解释道:“三面阻黄河,但土地肥沃,可以农耕渔桑,东至山西偏头关,西至宁夏镇,南至边墙,北至黄河。”

  也就是说,这么一大块地方,现在都给蒙古人占了。

  而且,这里算是上游,如果想靠船从北京这边运兵过去,未必是个划算的主意。

  虞璁从前没有接触过这些,想了一会只能作罢,又开口道:“我之前跟你提过的那个唐顺之,人怎么样?”

  陆炳想了想,开口道:“不输高誉。”

  “好,那就唤他过来。”

  搞不好,这是个隐藏版的SSR。

  第49章

  关于唐顺之, 前些日子他找了杨慎喝茶,假装不经意的提了一嘴, 结果杨慎还颇为激赏的跟他一通夸, 把那人说的天上有地下无, 不知道有多大能耐。

  虞璁心里清楚,像唐顺之俞大猷这样的人, 在历史上之所以不出名,要么是因为战功被更厉害的人给盖了过去, 要么就是不会做官仕途失意,所以才没法绽放这样大的光彩。

  他此刻听见陆炳都对这人有所赞誉,索性唤鹤奴把他给叫过来,自己亲眼看看是个什么神仙人物。

  王守仁, 杨慎, 再来个唐顺之。

  刚好是文武全才的老中青三代,这三个人混熟了,恐怕也会惺惺相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