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学发展观_作者:青律(233)

2018-05-26 青律 爽文 甜宠文

  这打仗,在精不在多。

  当年土木堡之变,王振那个狗太监带着皇帝,率领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搞得最后惨不忍睹。

  太监短视,皇帝愚蠢,但更重要的是,五十万人,难以调度和控制。

  要知道,蒙古骑兵最擅长的就是闪电战。

  在草原之中,毫无作战经验,又或者兵甲鄙陋的五十万人,简直是过去疯狂送人头。

  人越多越难改变阵型,难以系统指挥。

  更可怕的是,一旦远处有溃败之象,其他人也会纷纷胆寒,大有逃窜之意。

  哪怕是关云长过来带兵,想打赢都极难。

  “陛下,这是微臣和其他几人重新拟定的作战方案。”毛伯温站在他的身侧,手里捧着一摞册子。

  他花了将近一个月,来搜集数目,调整对策,和其他将领们开会,拟出了多个进攻和撤退路线。

  虞璁从沉思中回神,端正了坐姿,接下了他递过来的折子。

  这一册册作战方案,明显比从前的要好很多——而且还能看到多方位的考虑和顾虑。

  “赏。”

  黄锦忙不迭掏出五袋金叶子,直接托毛伯温代为转交。

  毛伯温哪里被皇上赏这么多金子,此刻也是懵着就接了,仓促的说了声谢陛下。

  虞璁垂首看着作战计划,以及他们对河套地形的把握,心里总算放心了许多。

  很多事情,只要能用心去做,就能做得好。

  无论是突击、防守,还是应急方案,很明显都能在这册子里翻到。

  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在册子中注明了前后讨论的结果——

  每一次的修订和改动,都能看到痕迹。

  作为半个皇帝,和半个现代人,虞璁只能在大局上发挥作用,以及用现代的思维帮忙救急破局。

  但是细节上,无论是石材的建筑,火药的改良,还是军队的作战方案,这些细节都只能由这个时代的人,来因地制宜的考虑和谋略。

  即便如此,也已经是很优秀的结合了。

  大明朝从来不缺能人,缺的是不功于心计,把心思放在千秋功业上的皇帝。

  陆炳听说陛下又来三大营视察,匆匆的赶了过来。

  虞璁隔了老远,就看见了行色匆匆的他,心里突然就开心的不得了。

  如今阿彷个子又长高了不少,身材线条更加出挑,就连面庞五官也越来越深邃好看。

  到底还是瘦了。浑身上下都修长又绷着力量,和自家佩奇一样怎么看都好看。

  陆炳一见到虞璁身旁的毛伯温,心里便多了几分犹豫。

  两人虽互相眷恋,但此刻都明白,公务为先。

  “毛伯温能谋善略,不碍事。”虞璁知道他这次来主动找自己,肯定不是为了什么儿女私情,坦荡道:“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陆炳思忖了一刻,才一五一十的说出来。

  陆炳本身是锦衣卫出身,进入军营才半年多,并不是很清楚这军功制度的具体。

  但是就从这两次的出击来看,用割头来算军功,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虞璁本来以为不是什么大事,等听陆炳讲完,人都懵了。

  这古代人到底是古代人啊。

  个个有这么生猛的吗——全都靠割头来领赏?

  腰间挂一串脑袋像话吗?

  “毛汝厉,”虞璁瞥了眼还没年过五十的毛伯温,开口道:“你跟朕讲讲,如今这军功制度,是怎么个实施法?”

  毛伯温本身干过的职位颇多,前头做过福建、河南的巡按,后头做过大理寺丞、右佥都御史,对军队的事情也清楚的头头是道。

  但这个话题,总感觉是送命题。

  虽然现在阳光正好,但是毛伯温总觉得后背发凉,还是把这些事情都一五一十的讲明了。

  他越说,皇帝脸色越白,到最后差点直接瘫在椅子上。

  ——得亏没急着出门打仗!

  这特么都像话吗?!

  明代的军功制度,就两种。首功和战功。

  首功就不必说了,按人头来算战绩,跟如今的某些手游很类似,通俗易懂。

  而战功,虽然往细了说分类很杂,但都是按照战士的表现来定功劳。

  比方说,如果你斩获敌首,力挽狂澜,以一敌百,这都算奇功。

  如果跟随作战表现平平,也可以拿个次功。

  当初老朱同志带着伙计们厮杀的时候,还只有头功之说。还是他儿子朱棣看出来不大对劲——都忙着打仗谁有心思割头啊,才推出了衍生的战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