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学发展观_作者:青律(453)

2018-05-26 青律 爽文 甜宠文

  陆炳坐在他的身侧,任由皇帝习惯性的靠了过来,只随手帮他理顺了半披着的长发。

  “陛下在研究双京之事吗。”

  虞璁点了点头,开口解释道:“并不简单。”

  其实一般这个时候,他心里就格外期待老陆同志给出点建设性的意见。

  虽然陆炳平日里存在感颇低——这大概是在锦衣卫呆了太久的缘故,哪怕他在天字厅开会时坐在第一排,几乎都没有人会注意他。

  但是从一开始,面冷心热的陆大人简直跟小叮当一样,帮过他不少忙。

  无论是藩王之乱、戗伐蒙古,每次到了紧要关头,他总是能不声不响的说出惊人之语——而且都颇为管用。

  虞璁就喜欢这样可爱的老干部。

  虽然年纪比自己还小三岁,可做事情沉稳持重,就没有出过错。

  “你说,是南京好,还是北京好?”

  陆炳接过他递来的柳枝,只思索道:“都不好。”

  虞璁点了点头,看向他道:“你是怎么看的?”

  整个北方地区,已经跟少数民族纠缠了四百余年。

  如果往上追溯,大概是从后晋时期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开始,这一片土地就在水深火热中不得安宁。

  燕王朱棣在还是藩王的时候,就致力于干翻鞑子收复河山的伟业上,哪怕他后来终于靠着熟练的战争技巧轰走了朱允炆当了皇帝,也还是不放心北方无人看守的那片土地,选择了迁都。

  当然,这也和南京这边老臣激烈反对有关,有解缙甘愿被株连十族也要反对他的前科在,这位新皇帝在南京恐怕并不太受人待见。

  “单纯观察北京的地势,可以说三面受敌。”陆炳用柳枝划过地图上纵横的太行山,又指了指不远处的朝鲜和日本:“倭寇作乱朝鲜不安分,鞑靼瓦剌此消彼长,可以说一旦有叛乱兴起,天子首当其冲。”

  这个首都的位置,让最核心的中央被放置在了风口浪尖。

  之所以明朝被赋予了‘天子守国门’的悲壮,就是因为北京的位置太接近北方,直接把宫城暴露在了少数民族唾手可得的地方。

  无论是鞑靼瓦剌进犯,还是后来的李自成努尔哈赤,几乎都没有太费心思。

  要知道当年朱棣想着法子造反,可是从北一路打到南,跟剖腹产似的一层层往里深入,才杀进腹地深处的南京。

  虞璁看着那柳枝上残留的绿痕,只叹气道:“这并不是个轻松的选择。”

  “也许,也很轻松。”陆炳侧过头看向他,眼神依旧平静。

  “有时候,陛下只用看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便足够了。”

  “而失去的,都是值得的。”

  第141章

  还有一个核心因素, 在于成本。

  北京城看似只是一个城,而且能自给自足, 可是这个城市承载的, 是一整个皇室。

  虽然如今京畿一带的粮食收成都已经比从前富饶许多, 但江南一带同样推行了改良后的桑基鱼塘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正因如此, 江南的GDP依旧是碾压京畿的存在。

  为了供养京师,漕运署经常要通过数千里进行运营和供奉。

  南京苏州一带均是出产丰富, 而为了供给京畿一带的粮食,以及上缴赋税,往往都要从河道走。

  明代和现代,可完全不一样。

  再怎么改, 还是要征用粮草在各地总署存储, 京师更为其重。

  古代没有温室大棚,任何一次猝不及防的干旱和洪涝,都极有可能带来一次灾民遍野的饥荒。

  正因如此, 从官方的记载来看,从南直隶和浙江的漕粮接近全国的六成。

  而这些粮食从河道入京,折损的数目几乎可以养活好几个城市的居民。

  战争因素和经济压力, 都让人觉得非常不乐观。

  虞璁思索了很久,皱眉道:“檀奴, 陪都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

  陆炳思索片刻道:“早在西周时期,有雒邑相设, 以定南北。”

  往往在国家疆土急速扩张的时候,就有陪都的存在。

  不仅可以前后呼应,同时也给皇帝留了一条后路。

  唐宋元明清几乎都有类似的设置,而在土木堡之变以后,就已经有大臣怂恿皇上去南京避难了。

  后面还有无数史学家纷争,如果崇祯皇帝没有自杀,而是选择跟着大臣去南京,如宋时一般两国对峙,是否会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