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流言说了,郭常采取的手段是叫半生不熟的人上门哄骗。
而且,这个流言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仅仅一两天时间,扬州城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一个小孩。
即使有小孩子上街,也是围着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七大姑八大姨的一群人,就怕有人忽然从胡同里冲出来,把孩子抢走。
有些爱孩子的人家还私下里抱怨,郭常没事儿赖在扬州干什么呢?去京城祸害别人去呗。
然后,扬州城的官商富户全都出奇一致地盼着郭常赶紧走。
因为金陵那个拐卖孩子的案子中,所有被拐的孩子,无一例外,全都是富裕人家养得非常好的孩子,那些穷人家的面黄肌瘦的孩子人家还看不上。
这个时代的统治,是皇帝、士大夫、乡绅共同治理,而乡绅一般经济地位都不差,家里的孩子也养得挺好,正在三位皇子觊觎之列。其他的官员士大夫什么的,别说,也是三位皇子的目标。
这样一来,三位皇子等于无形中把江南地区的士人全都得罪了个光。
贾琏在流言纷起的这几日也没有闲着,又加了一把火,把甄士隐的遭遇说了。甄士隐是标准的进士出身,进士的女儿都被三位皇子偷了去,那还有谁家的孩子能保证万无一失?
文官集团内斗是内斗,当遇到一些事儿的时候,也会抱团,比如这件事儿。既维护了同僚,又没有道德压力,还能为自己捞个名声,何乐而不为?
而甄士隐一定意义上说,也属于文官体系中的一员,虽然他并没有当过官,但是有当官的资格,所以也算是文官中的一员。
于是,只两三天,扬州官员参奏三位皇子的奏折就雪片一样飞往京城。
大家无一例外的都对三位皇子的所作所为表示不满,想叫皇帝重罚。当然,削爵这类的不用想,三位皇子到底是皇帝的亲儿子,不可能。
但是,皇帝总得做个样子叫天下人看看吧?总不能说,你皇家的孩子是孩子,人家家里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吧?你皇帝心疼你家孩子,人家官员士大夫士绅家里就不心疼自家孩子了?
各个官员,无论是自己,还是家族,可都是有不少孩子的。他们往上爬为的什么?不就是想叫自家孩子以后过得好一点儿么?
若是当了官反而护不住自己的孩子,那当官何用?读书何用?再往下想想,忠诚何用?抵御外敌何用?维护正统何用?
此事的影响不仅仅限于江南,消息传开后,其他地方的官员也纷纷跟上。
不仅仅是文官抱团的原因,而是官员们有的已经是父亲,有的将来要成为父亲。若是江南地区的官员闹得狠了,三位皇子看风声不对,撤出江南,但到别的地方做这种事儿,怎么办?
这一下,三位皇子不仅仅是得罪了江南地区的士绅,而是把全天下的士绅得罪了个遍。
贾琏一开始做这件事儿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来和林如海看邸报,听林如海分析之后才猛然惊觉。
林如海对贾琏的所为所为一直秉持着支持的态度,甚至某些时候,还充当了添柴的那只手,叫这把火烧的更旺一些。
“这件事儿一出,那三位不能说丝毫没有希望登上那个位置,只是以后再拉拢人,就会异常艰难。毕竟,大家都有孩子。”就是林如海自己打心里也是不赞同三位皇子的所为所为,他可是有女儿的人家。
据说,参奏三位皇子的奏折之多,直接堆满了皇帝的案头。
而皇帝呢,处置措施也挺快。就在全国声讨三位皇子的几日后,下了旨意,三位皇子一个不拉,爵位全都从亲王降为郡王,每人罚俸一年,闭门思过一个月。郭常也被紧急召回京城。
这个处罚措施在这个时代而言,已经算是非常难得的了。而全国的官员们看到皇帝并没有死不承认,还罚了三位皇子,也都消停下来,不再参奏。
但是,三位皇子不可避免地威信大减。他们再到地方上拉拢官员,除非那些不在乎儿女的人家,否则都要掂量掂量这事儿的后果。
一来三位皇子名声已坏,同僚知道后,少不得会侧目。二来,万一皇子们哪一日叫他们献出自家孩子怎么办?
皇子们的业务开展较为艰难,知道此事的始作俑者是贾琏后,自然更恨他入骨。
就在金陵拐子闹得沸沸扬扬时,林如海和扬州同知朱英也闹得水火不容。一来朱英的立场和曾经逼迫林如海所做的事儿,叫林如海心里不爽。二来是贾琏那句“水至清”,林如海并没有完全照做,而是做了下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