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之贾琏你大胆地往前走_作者:坚持不懈(173)

2018-03-31 坚持不懈

  林如海说,如果真的那么做,会得罪许多人。他老家就在江南,若是把那些人得罪太狠,以后不好见面。但为了辞官,不做又不行。说是不如挑一个分量够、又立场不一样的人死磕。

  而朱英就是这个人。

  这个时代官员系统中的同知这个职位,和知府平级,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代知府行驶一些权力,也有专门向皇帝奏报的自由,可以说是监督知府的一个有力人选。

  但是,这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政出两门,底下人该听哪个?

  而现今,知府和同知针锋相对,知府发一个命令,同知晚上就改了,叫官员们怎么办?扬州知府和同知不仅仅是管着扬州这一座城市,还下辖了八个县,管理着数十万百姓。如此朝令夕改,叫百姓也无所适从。

  更诡异的事,这事儿是官员制度的缺陷,两人都没错。

  贾琏冷眼看着林如海和朱英死磕,不仅感慨,这幸好是冬天,无论是赋税还是秋收都已经过去,扬州也没有什么大事儿,若是夏天或者秋天,赋税、秋收、再来个洪涝灾害什么的,非得出大乱子不可。

  由此也可以看出,林如海死磕是死磕,但心里大致还算有数。

  当然,两人这种情况不可能持久。

  贾琏见了一次范慎,传达了一下林如海的意愿后,范慎当即参奏了两人一本,说两人“枉顾朝廷官体,一味做意气之争,将百姓置于险地”,请皇帝罢免这两个“不顾大局、有失朝廷官威”之人。

  皇帝看着桌上林如海和朱英在半个月内互相参奏的上百封奏折,又因前前后后这么些事情,心情不爽,一怒之下,将两人全都罢官为民,叫两人回家读书反省。

  同时,因为这件事,皇帝还下令,改变官员体系中同知和知府平级的现象。以后的同知比知府低半级,而且只能监督知府行事,不能干预知府政令。至于这个政令的好坏,现今看不出来。

  两人被罢官,朱英不知道怎么想的,但林如海接到消息后,贾琏看得出来,他很高兴。就是不敢当着来传旨的公公表现出来,只能板着脸,尽力做出一副严肃阴沉的样子。

  至于贾敏的生日,林如海已经不是扬州知府,自然不用再大办了,大家聚在一起吃了顿团圆饭而已。

  至于薛蟠那事儿,甄应嘉派人送了封信来,贾琏婉拒了他的赴宴请求。

  而甄应嘉接了信后,对薛家说“琏二爷不来”,之后不再管。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甄应嘉对这件事儿其实不咋热心。

  因为甄家和贾家才是老亲,两家关系最好。和薛家只是因为王夫人的关系才沾带上那么点儿关系,和王家王子腾,只是因为公事有来往而已。

  论私情,贾家和甄家的关系比其他几家亲厚;论权势,贾家也比薛家势力大。

  无论是从远近亲疏上说,还是从结交权势上说,贾家都比薛家强。

  既然如此,甄应嘉又不傻,干嘛要硬按着贾琏的头叫贾琏撤诉呢?归根结底,薛蟠是做错了啊。

  所以,贾琏一推辞,甄应嘉就罢手不再纠缠,毫不拖泥带水。

  这点倒是叫贾琏省了一番心思。

  而林如海辞官后,按照以前答应贾敏的话,带着贾敏先到杭州游玩一番。贾琏无事,也带着人一块儿去。只可惜,现今是冬季,西湖的水虽然还是那么些水,但水里的荷叶干枯凋零,歪歪扭扭,没啥可看的。又加上天气严寒,冷风刺骨。林如海身体不行,被风一吹,就鼻塞头晕,有生病的症状。众人只得回去。

  正巧,杭州边有一座林家的庄子,大家没有回各自的家,先到那庄子内安顿下来。

  而林如海休息几日,倒是没了大碍。贾琏也松了一口气。此时医疗条件差,若林如海被一场感冒夺去性命,那真的是枉费了他这么多的心思。

  作者有话要说:

  ☆、第 55 章

  在庄子内住的那几日,贾琏观察着王熙凤,虽然她一直跟着他读书,知道了些兴衰成败,心中对一些事大约有了了解,也有了敬畏。只是因为自小成长的环境问题,身上还是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倨傲神态,看不起底层,不知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

  贾琏想了想,就带她逛了几圈儿田间地头,找来个老农,给王熙凤一一解释这地里种的什么,怎么种的,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等等。

  又叫老农给王熙凤说了说旱涝灾害是怎么回事儿,还叫拿来锄头等工具,他和王熙凤一起下地锄了两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