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贾琏这手实在太过毒辣了。
于是就把主意打到别人的头上,比如贾赦和贾政。
古代家族的作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并不是说说开玩笑而已。
当贾琏官位做的高了,贾赦和贾政肯定会跟着沾光。当贾琏得罪了人之后,人家找不到他的把柄,或者不敢找他的麻烦,就会把目光对准他的族人和家人。
这是古代官场上的一种潜规则。
就如同原著中,贾府没倒之前,薛蟠先被法办一个样儿。
但现今的薛蟠虽然犯了错,却已经判过了,那件案子无论于理于法,都无错,三皇子想下手也没有理由。
贾赦这段时间很老实,没啥错处可抓。
于是贾政就倒了霉。
贾政所在的工部是管工程建造的事情的部门,完全没有一点儿问题肯定不可能。
三皇子就以皇宫中一间房子建的不合标准为由,参奏贾政,要求将贾政严办。
贾政比较无能,面对三皇子一系的攻击,在朝堂上除了磕头认罪之外,一句辩解的话都说不出来。
庆惠帝也知道贾政为什么被弹劾,在他明显的偏心之下,只是叫贾政暂时辞官,回家戴罪。
至于会不会起复,看以后的情况。
对于这个结果,三皇子自然是不满的,追着不放,一定要严查。
但庆惠帝只说了一句,“如果严查,那各家把账册都拿出来,咱们都查一查,如何?”
三皇子立即闭了嘴,只能暂时先咽下这口气。
对于贾政丢官这事儿,贾母无所谓。贾家已经出了个贾琏,贾琏的能力和处事手段显然比贾政强,贾家算是有望,贾政当不当那个芝麻小官都没关系。
王熙凤更是没有话,除了贾琏,她并不关心别人官职大小。
王夫人不用说,一定是不大喜欢贾琏的。这事儿她明白,是贾琏连累了贾政。但又不好说。毕竟贾琏不是她亲儿子。只能自己生闷气。
倒是原著中的贾宝玉同学,听到贾政辞官后,苦着个脸,耷拉着眼皮,整日恹恹的,提不起精神。
贾琏挺奇怪,他不是不在乎这些么?
他上一次被革职之后,安慰他的人中,除了王熙凤之外,还有才六岁多的贾宝玉,给他说了一通“国之禄贼”之类的歪理邪说,叫贾琏宽心。
贾琏听了,觉得挺好笑。
但是在全家都怨他的时候,有个可爱的小豆丁安慰他,倒是叫他心情好了许多,就是不明白,一向不在乎官职大小的他,为什么到了自己亲爹这儿就换了副样子呢?
面对贾琏的疑问,宝玉装模作样地叹了口气,说:“二哥哥,老爷一回家,就该叫我读书了。”
贾琏恍然大悟。
贾宝玉还是那个贾宝玉,不是在乎贾政的官职有无,而是不想读书。
对于这件事儿,贾琏觉得,不喜欢读书就不喜欢读书吧。
有人爱画画,有人爱种花,有人爱读书,为什么爱读书的人非得指责爱画画的人不务正业呢?为什么爱种花的人一定要指责爱读书的人书呆子呢?
和平相处不好么?
有人就是不喜欢读书,怎么办?
贾宝玉就是喜欢做胭脂,为什么不行?这和男人不能当护士一样,不都是毫无理由的歧视么?
多少写出传世名作的文学大家数学考个零蛋,但能说人家是笨蛋么?能说人家没成就么?
“术业有专攻”,“有教无类”啊!
干嘛一定扭着他的性子来呢?
前世多少人批判应试教育,说应试教育压抑人性,那逼着贾宝玉读八股就不压抑人性了吗?
贾家的败落,隐约有站错队的原因,贾宝玉即使读了书,若是没有超前的眼光,若是依然站错队,那贾家还是个抄家的下场。
再者,贾家被抄家的时候贾宝玉多大呢?才十六七岁。
纵观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最年轻的状元多少岁呢?唐朝的莫宣卿,十七岁。那时候贾家已经在被抄家的边缘。
明朝的杨慎,素有文名,从小就得到无数夸赞,当朝大学士见了,都要呼一声“小友”,多大参加的会试呢?二十一岁。人家爹是朝廷高官,卷子出了意外,还耽误了一届,二十四岁才考上。
贾琏真的不信,贾宝玉会比这些牛叉的人能力更强。
当然,贾琏是因为有金手指,贾宝玉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