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嬷嬷比王夫人的岁数还大,也不用担心有风言风语传出来。
于是,周嬷嬷就在贾家安顿下来。
王夫人给她的待遇很高,专门整理出一个清静的小院子作为她的养老之地。派了两个小丫鬟专门照顾她的饮食起居,洒扫等另有人,不用她操心任何闲事,她只需教导宝玉就好。
而贾宝玉听说这位比她妈还大的女人并没有结婚时,心里先有了好感,这位嬷嬷并不是死鱼眼。
周嬷嬷宫中的老人,在宫中那种尔虞我诈地环境下都能全身而退,哄一个有点儿怪癖的六岁的幼儿自然不在话下。
她不打不骂,只几句话,就把宝玉说得心花怒放,“你家姐姐妹妹多,你先跟着我学习学习,将来到了她们面前,多背上几句,作上几句诗词,也叫她们夸夸你。我也知道一些姑娘们喜欢举行个筵席,你如果作诗作的好了,说不定他们也会给你发请柬叫你去呢。”
贾宝玉想想那些姑娘们叫他去作诗的样子,兴奋地猛点头,欢天喜地留下了。随后几日,不用贾母和王夫人催,贾宝玉每日吃了早饭就去,比时钟还准。
周嬷嬷教导了半个月后,贾政检查,发现他不仅把论语背了半本,还背了诗经等,四书五经基本都有涉猎,也就不再管,由着周嬷嬷施为了。
至于贾宝玉为啥肯学习四书五经,周嬷嬷说了,“将来作诗时肯定要用到,别的姐妹们都读,你若是不读,你的诗不好,那些姑娘们岂会邀请你?”又翻出几首据说是“姑娘们赏花宴上作的关于四书五经的诗”给宝玉看。
贾宝玉看看那些诗,歪着脑袋想了想,欣然同意读四书五经。
王夫人知道后,连连念了几句“阿弥陀佛”,宝玉终于肯读正经书了,不管理由是什么,总归是肯读肯背了。
贾琏去看过几回,见周嬷嬷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也就放下了心。
贾宝玉这个样子,亲爹都管不好,没有点儿方法,真的不成。
至于将来叫不叫他科举,那是将来的事儿,贾宝玉才六岁,还早呢。先读起来再说。
贾宝玉老师的问题解决,贾琏就安稳在户部当差。
自从上次何新乔事件后,在庆惠帝的有意压制下,无论是三位皇子,还是贾琏,都沉寂了一段日子。
贾琏则是忙着教导户部官员们学习数据分析之法,三位皇子是忙着拉拢官员。
但拉拢了将近一年,皇子们年底清点己方阵营的人员时发现,拉拢的人全都是礼部、兵部、吏部这些部门的人,户部和刑部的人非常少。
刑部是因为范慎,人家底气硬,不看皇子们脸色行事,哪个官员敢在刑部明目张胆搞这些,范慎一定会当着众人的面骂的那人狗血淋头。如是来了几次,没人敢在刑部搞事情。
户部当然是因为贾琏。
庆惠帝下令,把数据分析教给户部官员。
贾琏是个异常负责任的人,接到命令后,花费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编纂了一套教材,分为六册,包含前世时的各种数学知识,比如几何运算,比如函数运算,比如数列,等等。
当然,并没有完全照搬前世社会的东西。
有很多数学内容,比如分数运算法、开立方程序、线性方程组解法、求解各种面积、圆周率等等,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注》《张丘建算经》《缀术》《五曹算经》《数书九章》都有,他只需要将他们整理出来就行。
其他的,不过是再根据这些书,发明个适合古人叫法的符号,整点儿公式而已。
古人真的并不比现代人笨多少,贾琏研究之后发现,除了近现代二三百年内发明的数学内容这里没有之外,其他几乎都能从书中找到原型。
而这也是贾琏提出数据分析后,庆惠帝和众位官员们并没有怀疑他的数学知识来源的原因。
其实户部算账,只需要简单的加减乘除就行,很多高深的内容压根儿用不到。
但贾琏为了防止户部官员学完之后,无所事事,继续搞什么三龙夺嫡的事儿,不管用得着用不着,都编入了教材。
这么些东西,够他们喝一壶了,应该没有闲工夫搞三搞四了。
庆惠帝可是说了,“学不会的,全部回家抱孩子去,朝廷不养闲人。”
这种情况下,为了自家的饭碗,户部官员们也得铆足了劲儿往死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