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猫家穿越记事本三国篇之书院青葱_作者:decelle(120)

2018-03-09 decelle

  几乎是习惯性的,司马朗作出了评价,“此子少年得志却不恃才傲物,不骄不躁有古人之风,若是再磨砺几年,倒也是个人物。”

  司马懿想象了一下他认识的这只猫对着孔融彬彬有礼,对待曹丕和蔼可亲的样子,不由的感到一阵恶寒——大哥,你又眼花了!

  身为长兄的司马朗带领着一群弟弟对着包厢内的陈设啧啧称奇的时候,司马孚凑了过来,“二哥,你觉得大哥判断有误?”见司马懿独自在一边神色复杂,身为三弟的他只差司马懿一岁,对于自己二哥对大哥的微妙心态也有所察觉(好吧,D自己先想歪了),加上方才的接触中觉得那“柳永”给人的感觉,与其说是谦逊倒不如说是圆滑,与他年龄极不相称的圆滑。

  “不……只是……没什么。”司马懿迟疑了一会儿,终究没说出个所以然来。他是兄弟中的异类,很早之前他就意识到这点(叛逆期?),严厉而死板的父亲,对儒学的坚持已经到了一种偏执的地步,即便一直以来支持起家里的从来就是大哥,但积威之下,即便是他们几个行过冠礼的,在家中也是“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这样的环境几乎让人窒息,所以他才会打着游学的名头离开温跑到颖川书院来,反正有出色又听话的大哥在,他这个二儿子就算浪荡点也没什么。

  司马懿清楚,他的大哥和三弟内弘道义,外阐忠贞,宽厚待人,是不折不扣的君子,对于什么“圣王之道”是坚信不疑的。可是对于他自己而言,即便做出相同的假象,他对这种东西是不屑的,就像公羊传、谷梁传(也做榖梁传)(注4)把宋襄公作为仁义的典范,那其实是白痴的典范才对。以前因为年少无知,就因为这么一句话被父亲整整罚抄了一百遍圣人语录,弄得他对圣人云是了若指掌,但那既然是笑话,就不会因为抄上一百遍念上一千遍听上一万遍而变成真话,越是了解,越觉得可笑罢了。当然,这句真话他是不会再说出来徒增困扰。而那只猫可是十足的危险人物,只会比他更进一步——估计是压根没把那些个东西当作人话,可是这句话听起来怎么那么别扭?

  注1:行是由于资历不足而暂代的意思,上次不知哪篇资料里面看见就连周瑜的建威中郎将也是暂代的。

  注2: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注3:实际上最近看到西汉官阶的资料,博士只有比六百石,但是写初稿的时候没有看到这资料而且涉及后面的剧情发展,所以这个BUG就忽略吧。而且时间变化也会对官职产生影响。比如说令君他的尚书令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尚书台首领的意思,但是西汉的时候只有一千石,而且还比很多尚书小。(以上资料来自龙空)总之,暂时就把明算博士认为是一个地位比较高但是没有实权的虚衔吧。

  注4:公羊春秋与榖梁春秋,与左氏春秋并称春秋三传,是春秋的注解书——写过作文类似身残志坚的啥米左丘明大家应该认识吧,前面两部是和左氏春秋差不多的内容,但是在汉代还是按照董仲舒的说法,把这两本作为标准,而左氏春秋则在东汉可能是章帝年间才列入太学参考书目的。具体的大家去维基一下吧。

  那个宋襄公之前提过,就在第一卷里面,反正就是一个明明实力差距很大,但非要等到对方军队过好河排好队再打,认为只要头发花白的就不能抓这类的“仁义”言论,可参考《上下五千年》。

  作者有话要说:  觉得还是写在本子上有感觉,手写版本卷接近完结,灵感源源不断,SO文字版就慢了许多。

  ☆、第四十一章 兄弟有爱

  在司马家兄弟看不见的地方,老猫嘴角微挑,折扇轻摇,“司马家的兄弟呀,另外的七只真的跟仲达差异好大。”由于避讳,陈寿的三国志中没有司马懿的章节,就在不得不提的时候,也会直接用司马宣王代替,而司马懿那些事情还是主要从资治通鉴中的记载来补充的。可是司马朗和司马孚就截然不同了,实际上一直到很后来,她才发觉原来这性格截然不同的三人居然是三兄弟,实在是囧囧有神。今天亲眼看到活人之后,这种感觉就更明显了,虽然说在和他的弟兄们会合之后,就演技更加精良装出一副老实正经的样子,这让一直习惯了他书院里那种毒舌加小FQ形象的老猫觉得很抽,从心底佩服不愧是骗过了曹老板的老狐狸,现在才是小狐狸的模样就如此演技精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