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猫家穿越记事本三国篇之书院青葱_作者:decelle(121)

2018-03-09 decelle

  一面这么想着,老猫决定到特地通过杜丽娘从蔡伦封地龙庭的挖来的造纸作坊那里去看看。河洛地区本来就是中国造纸的主要产地,提到纸的时候,情报上倒是显示出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名字——东莱人左伯。他是这个时代的人,他的纸在这个时代很有名,在没有发生董卓之乱前,他的纸,左子邑制的纸,美妙有光。韦仲将(韦诞)制作的墨,在这种纸上书写,墨黑如漆;张伯英(张芝)制作的笔,在这种纸上书写,尽意穷声,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连蔡邕则“每每作书,非左伯纸不妄下笔”。简单来说,所谓的文房四宝,在这个时代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既然知道有这样一个专才在这里,老猫也自然不会多费神去恢复到底造纸的化学方程式需要哪些,所谓术业有专攻,她可不是那啥米万能的玛丽苏。虽然说请左伯来很费功夫,开始的时候还搭架子不肯过来,但是在老猫撕了一张草稿纸再取了一张餐巾纸让人送去之后,顺利的把人给拐了过来,毕竟左伯的身份并不是工匠,而是和邯郸淳并列的书法家,投其所好才是关键。

  四大发明,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程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纸也不过是个雏形,指南针还是那种司南的形式,剩下的还要等上几百年才会登上历史舞台。然而对于纸这种生活必需品,它的重要性比起玻璃来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以本来应该通过郭嘉进行详细的计划,现在因为找到人之后就决定提前上马。

  而另外一边,被伙计请到VIP包厢的司马家兄弟则是以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布置,很明显这里的主人从来只考虑到自己的方便,入乡随俗之类的问题还没有列入过考虑范围。八仙桌,四角凳,还有玻璃吊灯,一边还有用来休息的沙发,如果不是少了那个电视机的话,估计就和现在的包厢没什么区别。

  司马懿看着这些熟得不行的布置,觉得自己的胃疼了,这分明就是那两只猫家里按照他们的说法叫餐厅和客厅的整合版。这些胡床胡凳并不是没有引起过怀疑,但户籍里面的档案确是货真价实,如同他们所说的真名,敖绍,令狐冲,除了在外喜欢顶马甲之外,他们并不在乎流露出一口标准的吴地口音,另外还有带着那么一点江南口音但必要时还是很能唬人的冀州方言。

  在司马懿的心中,多少也是有些羡慕的,对于这种肆意的生活态度,还有毫不顾忌别人眼光的勇气,这才是他这段时间一直选择和这两个没有显赫的身世的两只深入接触的真正原因。无论他内心在怎么不屑,别人眼中他首先是河内司马家的二公子,司马朗的二弟,然后才会是他自己,他自己的行为也必然受到这个身份的约束。而他们却可以不用顾忌这么多,只要按照自己最满意的方式处世,最重要的是即便如此却还能如鱼得水。他自问若易地而处,凭自己在短时间绝对做不到这个地步。在这里默默的吐槽一句,就算再怎么掰,司马BOSS你也不会是乖宝宝吧。

  至于那小的几只司马,趁伙计退下之后,这里摸摸那里看看的,很是稀奇,即便是出身世家的他们,也不是对这里所有的东西都叫得出名字,比如说现在最小的幼达正在玩的那个lazysusan(谢谢chans的纠错,牛津课文果然忘得差不多了,悲摧),这种会旋转的圆桌在这个分餐制盛行的年代和惯常的席差距太大。按照现的惯例先上了茉莉茶,带着标准洛阳口音的堂官熟练的报着菜单,司马懿却翻开了桌上标着“菜谱”的字样的竹简,冷盆热炒汤汤水水各点了几个,顺带照顾几个年幼的弟弟口味点上了几个点心,一副很熟捻的样子。不知不觉间,他居然已经尝过这么多新菜式了。当然,出于恶趣味,他也点了臭豆腐。

  饭桌上,八只司马维持着标准的食不言的规矩,一直到了上点心的时候,年长的几个这才有机会停下来谈关于司马朗接任堂阳长(度娘说是三十二岁本传有误但此处为了剧情需要就这么按照本传来吧)的事情。一年前司马朗接受曹操的任命担任成皋令,但是由于生病一直在家休养,直到今年才病好了重新出任堂阳长,至于这到底是真病还是假病,是不是跟司马懿的风痹病(中医学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一样,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世人一提到姓司马的,第一个反应过来的往往是那个砸缸的司马光,然后或许会经常写议论文的同学会想到司马迁,然后就是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至于司马懿的长兄,这个真实在这个年代声名赫赫的童子郎,受到治下所有百姓爱戴的司马朗,在那大明YY第一人罗灌水的笔下,成了某点架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一楠竹诸葛亮的陪衬,或者说纯粹是个打酱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