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猫家穿越记事本三国篇之书院青葱_作者:decelle(144)

2018-03-09 decelle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对待蛮夷的态度上是一个不如一个。嬴政尚可攻城掠池,刘彻也曾一时风光,但把从他太爷爷开始积累的财富全都败光,结果还没有解决和亲问题,这才有了昭君出塞;李世民曾与突厥媾和,好在最后都揍回来的,不过主动把科技输出是一大败笔,至于赵匡胤,虽然杯酒释兵权做的漂亮,但没有及时消灭傀儡政权,导致燕云十六州被割让,他弟弟赵匡义更是被打得乘驴车逃回来,导致了宋朝延绵多年的噩梦。至于主动割让土地的,你们懂的……

  唐朝的刘知畿在《史通·申左》里比较春秋三传得失的时候,指出《左传》有“三长”,即“《左传》独得《周典》,成不刊之书,着将来之法”,此其一长。丘明“躬为太史”“博览群书”,“广包他国,每事皆详”此其二长。丘明“上询夫子,下访其徒,凡所采摭zhí ,实广闻见”,此其三长。

  而《公羊》《谷梁》有“五短”,大抵以“记言载事,失彼菁华;寻源讨本,取诸胸臆。”“自我作故,无所准绳,理甚迂僻,言多鄙野。”“违夫子之教,失圣人之旨。”

  而且左传成书时即书于竹帛,是官方文件,按照荀爽的看法,《左氏春秋》可能根本与孔子的春秋没有一点关系,人家不过是史官记录的正常行为,思孟派把这两东西扯在一起是往自己脸上贴金。

  作为推翻秦朝的刘邦所建立的汉朝,为了表明其行为的正当性,往前朝上泼脏水的事做了很多,就如同当初周文王谋逆的时候把明明不是子受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纣王)干的事都扣在他的头上,这点被子贡证实过。但在老猫看来,秦始皇确实称得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世历朝历代的皇帝,没有人的功业能够与他相提并论,尤其是某个装腔作势的石敬瑭第二更是如此。

  不过,在大汉朝敢于为被盖棺定论打上“暴虐”标签的秦翻案的,绝对是屈指可数,太史公也只为项羽鸣过不平,所以这文章一出,便搅得许都鸡犬不宁。而在此时,就连司马迁的《史记》还被王允称为“妖言”

  嬴政这个人站的太高,看得太远,如同某个预知未来的穿越者,却忽视了时间的力量。在过短的时间内进行急剧的社会改革,同时支付改革的成本,这才是导致他失败的真正原因。在战国那个混乱的年代,最为痛苦的是可以看透未来的清醒者,他试图以一己之力结束这个乱世,而且他成功了。这可惜,他太过相信自己了,也许是只相信自己,所以每天都要批阅一百二十斤的竹简,才会追求长生不死,因为他认为,只有他在一边看着,这样的变革才不会被有心人弄得面目全非。这样的担心完全有道理,每一次变革都会造就一批新的既得利益者,而那些在其中上蹿下跳的所谓弄潮儿中,不学无术的数目要远远高于真正胸怀天下的数目,就如同后来的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

  无论是开山填谷,直接架设在山顶上方便军队调动的秦直道,还是连长城平匈奴开拓疆土,又或者是书同文车同轨,都是功在千秋的好事,就连那被刘邦诟病的秦律三千,也被汉律近乎完整的沿袭下来,别的不说,光是现代随便那个国家的法律估计加在一起都过了这个数,更何况在周穆王时期早就超了三千,他们怎么不去说周失道。唯独可惜的是嬴政这人太过急切,急于在有生之年看到成果,这才造成了后来的一切。当然对于宦官的信任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多次全国巡游可以看成一方面是对于残余势力的镇压,同时也有电视里包青天的剧情看得太多的原因,也许是什么康熙微服私访记看得太多了,或者受到戏说乾隆影响想要偶遇一下?至于后世所谓的焚书坑儒,真正被坑掉的都是和那些方士厮混的不务正业的儒生,坑了就坑了,反正这事商鞅的惯例,扶苏也是个脑子不好的,人家说十恶不赦,都到这份上了还求情不是欠抽嘛。

  开始的几项,全都选择了汉承秦制的东西作为论据,比如说官制中的三公九卿取代了周朝的六官(天地春夏秋冬),郡县制而非周朝的分封,等等,如果想要否认就等于否认了大汉自己,足以让出了那些死硬派以外的人开始思考,公正的评论他的是非功过,反正这汉朝也要结束了。朝廷权威早在董卓入京时就全都散尽了,老猫她当然不担心被跨省追捕。刘协自己的粮草都是曹操供应的,想要现在再来一场党锢足以直接把所有的士大夫逼到皇帝的对立面。至于到了现在还想匡扶汉室的那些,大部分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比如说刘备这种,还有的就是纯粹的一种习惯,作为一个延续了近四百年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朝的历史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也许还要归功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什么三纲五常的洗脑效果太过显着,比如说荀彧。要知道,在春秋战国,国君换人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比如说田氏代齐(齐国本为太公望姜尚的封地,后为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三家分晋(赵魏韩),或者秦灭东周,哪里值得如此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