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猫家穿越记事本三国篇之书院青葱_作者:decelle(146)

2018-03-09 decelle

  孟子的学说在宋朝之前都没什么大市场,所谓的礼教也正是思孟派壮大之后的产物,要知道范仲淹他娘就是改嫁过得。尤其是思孟派的一旦兴起,所有的精力都被集中在研究古籍上,不管什么事情都是向董仲舒提出的谬论学习,“天不变,道亦不变。”凡事必提祖宗规矩,最后错失了机会才被别的国家按着打。这是从大处说,从小处说的话,由于所谓的夫为妻纲,还有什么男尊女卑都是思孟派的论调,事实上秦汉时期女性的地位并不低,结婚离婚也都自由,什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都是等到理学兴盛之后的产物,提前斩草除根好处多多。

  而老猫敢于这么大手笔,也是有所倚仗,魏晋乃是思想变革的时代,玄学取代儒教兴盛,释家随着北魏等入主中原得到极大的发展,后世几个有名的石窟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还有《神灭论》(范缜,唯物,在和和尚吵架时说神不存在)的诞生。发生在汉朝的儒道之争,与其说是道统之争,还不如说是武帝同窦太后的政治斗争,有一种说法是黄老学说为了政权的稳定,讲求兄终弟及,而儒家为了血缘的延续要求父死子继。就如同李唐自称是老子后人而推崇道教,武周为了与之对抗而崇尚释家是一样的道理。

  而就在儒家的内部,以荀子和子贡为代表的学派与思孟派的斗争正是她最好的机会。尽管从某种程度上说,孔融和荀彧都属于保皇派,但在其背后,属于子思(孔子之孙)以及荀子理念上的分歧不是那么容易弥合的,东汉党锢事件的领导人李膺也是荀子一脉的传承。而如果曹操想要废掉汉献帝,也有合作的可能,不过迄今为止,这计划仅一个大致的雏形。

  ————————————————————————————————

  三国是一个战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变革的年代,除却通常意义上的政治斗争,军事倾轧之外,还有一些是不为人所知的,或者并不为人所注意的那些东西。除了在三国谋得安身立命之所外,应该是时候逐渐让猫们站稳脚跟参与这些历史了。军事争霸非D所长,而且两个在现代只会考考考的学生跑到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还能排兵布阵大杀四方,未免也太小觑天下英雄了。领兵打仗会不会骑马,挥不挥得动宝剑这方面不排除某些天生神力的女力士,但汉时李广曾有军令,凡军中发现妇人的,一律拖出去砍了。除非是花木兰这种先天发育不良的,不然光是处理个人卫生问题就让人头皮发麻了。此外,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虽然军事上乒乒乓乓看起来很爽,但孙子兵法说了,攻城是最不可取的行为。更多的事情是在战场之外。同时,不仅是士族与寒门的斗争,此外还包括其他的思想斗争,古文派和今文派,荀子和孟子,以及今后将出现的玄学,释学,以及唯物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只需要一个契机。由于笔力与学识所限,也许不能充分表达之后的纠结,但D还想从不一样的角度,以自己认为最靠谱的方式,描述这几只猫逐渐参与和影响历史。内容也许更像说明文,但努力改正吧。

  作者有话要说:  这章爆字数了,貌似,近来几章以说明为主,戏剧性不是那么强,但是是今后变革的铺垫,所以更新频繁了一点,不过爪印真是不给力,太打击D了。半月刊了神马都是浮云,相信我,月刊才是正常。星星眼,难道米神马有想跟D说的吗?

  D的窝

  D的窝

  ☆、第五十一章 荀孟过往

  在老猫同荀爽学习的过程中,荀子的学说是重要的参考书目。而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孟子的描述是这样的,孟子粗略的效法先王,却不知道先王的纲领,但似乎才大志高,见闻杂而广泛。依照旧制,臆造一种学说,叫做“五常”,实在是邪僻违理,不伦不类。隐晦而没有说出什么道理,晦涩而不可理喻,还修饰他的言辞,并恭恭敬敬地说,“这真正是先君子孔夫子的言语啊!”子思倡导,而孟轲附和,世俗中愚昧无知的读书人闹哄哄的不知道他们错在哪里。于是就接受下来又传给后人,以为仲尼,子贡就是因为这些东西而被后世所推崇。这全都是子思和孟轲的过错。

  简单来说,纵观儒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掐架史。在战国的时候和墨家掐,在汉初的时候跟道家掐,得势之后又荀孟两派互掐。很显然,这跟孟轲的为人又很大的关系。他自认为是正统,凡是不赞同他的通通都是异端邪说,这倒跟后世武侠小说中的那些名门正派有得一拼。不过关键在于,那些被他看作异端邪说的流派都得到了列国国君的重用,而他在游历了一圈之后发觉自己的论调不能为自己谋得一官半职。顺带一提,所谓的“君子不言利,只论仁义”就是他的论调。尽管他用各种恶毒的言辞攻击墨家,或者是杨朱为代表的道家,在那个更使用丛林法则的战国,没有一个国君脑袋被驴踢过想要使用他的学说,最后万般无奈,只好阿Q的自我安慰道,“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教书育人,毁人不倦的了此残生。这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