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傅斯年不愧是五四的领军人物,“中原旧壤,沦于朔胡,旧族黎民,仅有孑遗”,仅仅是这十六个字,比起乱局持续一个甲子的真相来,更加迅速的引起了曹操和郭嘉的注意。这是五胡乱华发生前,所有的华夏子孙都无法想象的可怕景象。哪怕是再战乱的时刻,中原大地活动的,从来没有胡虏的铁蹄,即便是汉高祖的白登被围之时,匈奴的铁骑也从来没有越过黄河,更不要说打进国都,俘虏君王。当然,像周幽王那时,申伯联合犬戎(其实也就是后来的匈奴)里应外合,引狼入室的情况除外。
郭嘉的反应最为直接,他兴致勃勃的都眼睛发亮了,从方才拢着袖子,盘腿而坐的闲散状态中清醒了过来,光是那十六个字,就足以让他打起精神,更何况如果想要得到主公的认同,今天无论如何,敖绍都必须表露出一点他的真实态度来。其实,令他最为在意的,是在所有人都不自觉的指点江山,直抒胸臆的时候,老猫能够完美的隐藏住自己的真实态度,不仅仅是不偏不倚,甚至是滴水不漏。这一点,连很多过了而立之年的成年人都做不到,而他却能在近距离观察的情况下,直到老猫让他开病假单之前,所有的评论性文章居然都能控制在标准的就事论事上,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才能。(其实是命题作文写多了,掌握了不跑题的技能。)
作为文学技能也点成满值的曹老板,果断对傅斯年的字句起了反应,然而,他毕竟不是纯粹的文人,在欣赏完词句中的意境之后,他顿时意识到了其中隐藏的真实含义。眼前这个孩子,用这句话来反过来试探他的胸襟与眼光,如果不能得到让他满意的答案的话……他把眼光投向郭嘉,后者已经像是找到了有趣的玩具。当时郭嘉也不是没有试探过袁绍,“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就是这家伙给袁绍的评语,曹操忽然意识到为什么千年难遇郭嘉也会推荐了,原来是臭味相投。
“韩遂马腾不过癣疥之疾,至于南匈奴,他们的单于于夫罗死了没多久,短期以内无力骚扰中原。至于其他……”曹操灵光一闪,想到某次郭嘉吐槽刘虞不该对夷狄使用怀柔政策,公孙瓒难得还有可取之处的时候,“你说的可是乌丸?但是无论是哪一个,都没有席卷中原的可能——你休要危言耸听。”
“乌丸不过是他们其中一个较强部族的名字罢了,他们整个族群的名字是之前司空也应当听过,叫做东胡,而现在称为鲜卑,不出意外,未来百年间,威胁最大的便是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五胡。若是中原强大,自然不成问题,但若是战乱未歇而他们趁虚而入呢?比如说,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拯救一下他们的皇帝大侄子。说起来,比起这许都里的‘刘皇叔’来,嫁了那么多代公主过去和亲,但从血缘的浓度上来说,这新上任的呼泉厨单于可称得上如假包换的皇叔了。鉴于我们的皇上是那么的‘年轻有为’的情况下,一个能将他从权臣手中解救出来的机会,诱惑力是有多大呢?”呼泉厨的侄子刘豹是五胡乱华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的儿子刘渊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所以想办法干掉他是比较理想的选择。那么,曹操大人,你会给本猫怎么样的答案呢?让我看看吧,你是不是有这个能力成为我的主公?
这种微妙的压迫感,让曹操果断联想起之前与郭嘉的初次见面。被荀彧推荐来,填补戏志才死后留下的空缺的郭嘉,明明并不是世代名门的出身,相较来说,他才是应该紧张的一方,却在初次见面之时,考验了一下他这个主公。不过能够给出这样考题的,绝对不是普通人,果然不愧是被慈明公看好的学生。曹操看向郭嘉,却发觉他是惊讶中带了兴致勃勃的表情,显然他对于老猫会提出这方面的问题也是在他的意料之外。“慎言……”曹操本想一本正经的糊弄过去,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是不成熟的,不能够谈这方面的事情。或者说,在老猫开口之前,他只是预估一个有潜质的孩子,而非足以图谋大事的谋臣。可现在,老猫展现出来的能力,远远超出了他的意料。能够感觉出他与天子之间暗潮汹涌,同时对胡人的事了解到如此深入的人,可不能应付了事,“公孙瓒虽目光狭隘,镇守幽州是绰绰有余,白马义从对上乌桓,从无败绩。只是你说的‘清君侧’一事,不可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