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二)
打定心思,小蕙也就准备跟兰姑娘商量了一下瘟疫的事情。
兰姑娘听到她这样说,讶异地放了手中鲜红的嫁衣,她蹙眉,轻声细语:“你怎么想起了这个?”她虽然对如今的时局心下已经有了准备,但也不会往这方面想。因此听小蕙谈到瘟疫,话语间不免就带了点暗笑小蕙杞人忧天的味道。
小蕙如何不知,她也早早想好了借口,她道:“阿姐可知道瘟疫是如何发生的?”
虽然说大家对瘟疫的态度是避之不及,但也有些医者是去调查过,得出些结论的。不巧,藤东丹就是一个,苗疆那边瘴气多,阴冷潮湿的环境瘟疫的发生概率也大。因此,兰姑娘也知道些许:“大概是死尸处理不当带来的。”
想到这,她眉毛一挑,心中便有些不稳。她看向小蕙,却也发现小蕙也正关注着她。
小蕙沉重地点点头,一杯茶她已经举起许久,就那样停在半空中:“这次起义既起,就不会匆匆收场,而江南这边,一向是富庶的地方,这样的地方都能发生起义,可见那些人已经被逼到什么地步。这场战,不死不休。大概是场持久战。”茶杯碰到桌子发出响声,小蕙却浑然不觉。前世这一场起义就浩浩荡荡闹了十二年有余,民间上下说的是士族不对,士族觉得是庶民太过愚笨。而山长,却说,是制度之弊。东晋毕竟已经在苟延残喘的边缘了,士族把持着朝政,代表的是这些占整个社会少部分的贵族阶级。而九品中正,更是将这种制度之害推向了顶峰。平民无法在朝政上进言,这就意味着无法维护大多数的利益。利益的失衡,带来王朝的覆灭,也是在所难免。
小蕙不相信只有山长看出了这一点,但正是因为山长在朝廷没有话语权,也没有涉及自己的利益,他才能坦坦荡荡地说出来。那王谢两家又怎么不知道,只是他们都要顾及自己的家族。所以他们看透了也只能旁观。
前世众人都以为这是一场普通的起义,跟之前那几次一样。百姓总会知道自己的力量薄弱,世家才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是,大家都想错了。
而现在,也有不少人是这么想的。
兰姑娘暗叹一声:“我知道了,我这就去准备起来。”小蕙的话她是听明白了,这次的起义不像是之前的小打小闹,而是真正的一场鏖战。
只是有些道理大家都明白,对待瘟疫也只能准备起来。
小蕙走后,兰姑娘又拿起自己的嫁衣,举起针线,却迟迟没有动手。
就这个动作维持了几分钟后,她把自己的嫁衣整整齐齐地叠好。
若是真的如小蕙所料,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
兰姑娘收拾嫁衣的动作一顿,摇摇头,暗笑自己。小蕙还能算到这些不成?
想到这,她却突然被激起了一身冷汗,小蕙是算不到这些,只是她是前世之人啊!她居然把这件事给忘记了。
所以这一场瘟疫,是真的会发生。
到时候,又会死多少人呢?
她咬着下唇,强迫自己不去想,但是一闭眼,便是民不聊生的人间地狱的场景。
睁开眼,她安静地把自己的嫁衣收拾好,把它压到了衣箱的最底下。
她暗暗下了一个决定。
而马文才跟前世一样,被马太守一派的官员上荐到了皇帝那里。
孙恩起义恰是在江浙这一带,是马太守的势力范围。皇帝自然不会拒绝,更何况,在朝廷之中,他又有什么拒绝的权力?
这次起义,不仅是民间势力蠢蠢欲动,朝廷之中把持了大半军权的桓玄父子也是想要动手了。既然如此,何不把桓玄他们的兵权分一点出来给不是桓玄一派的马家呢?
所以,这个决定除了桓玄父子,大家基本上都是满意的。
只是马太守到底还是对自己的儿子上战场一事不怎么放心,在圣旨下来的时候还特意问了马文才的想法。自然是,没有想法。
马文才前世便是用兵如神,像是为战场而生之人又怎么会拒绝。更何况,有了战功,他求娶祝英台一事自然更有把握了。
他道:“父亲放心,我定是能为马家立下战功的。”
马太守心中欣慰不少,之前因为马文才母亲的事情,他与马文才一直不对付,他也希望这个孩子能好好的。上战场,虽然立功快,但是也危险。他的儿子,不走这一条路也是可以。但若是马文才自己心意已决,他也不会劝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