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同人)行行重行行_作者:郑阿故(93)

2018-02-25 郑阿故

  “荒唐。”这个词,由山母说了出来,“你跟荀巨伯就要成婚了,怎么好去鄞县?延迟婚期这一件事,你别再提了。”

  兰姑娘之前就想到了山长山母的想法,她在陈述的时候就把鄞县一定会爆发瘟疫一事隐去,只是说了一句可能有,她要去查看一下。

  想到山母的语气严厉了些,山长缓和了语气:“哪怕是很小的概率会发生瘟疫,我与你母亲也赌不起。你还是断了这个心思。”

  兰姑娘咬牙,坚持道:“女儿心意已决。”

  山母大怒道:“之前你与小蕙出游,我们本以为你们只是在周边散散心罢了,没想到你们居然还去了苗疆。若不是因为那时世道还算太平,又想着你们自己也有决断,这才没有说什么。但是这一次,你居然还想着研究瘟疫?”

  兰姑娘从小就是个乖巧的孩子,哪里被山母这样大骂,就是一旁的小蕙也有些惊讶山母的态度。这个样子,不像是恼怒兰姑娘,而是想起了其他伤心事。

  她看向山长,见他一脸感慨,也确定了自己的念头。只是,兰姑娘想要去鄞县,真的是难上加难。她却松了口气,平心而论,她自然也不愿意让兰姑娘去冒险的。

  兰姑娘与山长山母谈不拢也没闹起来。她一向是温顺的。

  这一点,山长山母自然也知道。所以也觉得可以打消她去鄞县的念头,也就稍稍加强了尼山周围的边防。

  只是他们都没想到,兰姑娘还是逃走了。

  而帮助她逃跑甚至跟她一起走的的同伙,正是她未婚的夫婿:荀巨伯。

  他们也没把事情做绝,好歹还留下了一封书信。

  小蕙一目十行粗粗看完这一封信,叹了一口气。

  她劝阻了山长山母想要派人追回他们的念头。她说:“阿姐想做的,没有什么能拦住她。”

  山长也知道兰姑娘的性子,他宽慰身旁的山母:“好歹荀巨伯也在她身边,两个人互帮互助,总比她一个人要好。”

  山母声音已经沙哑了,显然是哭过了:“我就不应该教她医术。”

  山长沉默下来,只是轻轻拍着她的肩,明显是知道山母的心结。

  小蕙并不是好奇之人,也没想过要打听山母心事。但山母却主动讲了起来。

  她有个同胞兄弟,两人自幼跟着家中研习医术。而她的胞兄天资卓越,被师长认为是天生吃医者这一碗饭的。孟家是耽美书斋,虽然不排斥家中子弟学习医术,但也是更希望男子能走仕途的。山母胞兄于是便两道兼学,只能说他天资聪颖,不仅通过了考核获得了官位,更是医术精湛,声名在外。

  到了外派的时候,也因为孟家的缘故寻了一个很好的差事,也不需要他多操心。于是这位舅舅愈加对医术上心。

  既然是声名在外,那就免不了慕名求医之人。

  之前还是一些小病小伤,寻常的医生也是可以的。但名气就一传十十传百地宣传出去了,等到后面,便真的出现了些疑难杂症。

  孟大舅又熟读医书,倒是迎刃而解。只是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他为一人看诊的时候没有做好防范措施,这也怪病人没有提前告知全部的信息,导致他误判,最后也染上了这病。这病来势凶猛,不久就撒手人寰。

  山母也因此有了心结。她几乎是哭着道:“若是其他的病,我又何必拦着她,但是这是瘟疫。我是她的母亲,我还能害她吗?”

  小蕙听罢,也只能在心底默默叹息。

  她看向山长,山长也是默默叹气。他说:“就按照信中的所做吧。”

  告知荀家,婚宴摆在尼山,等到一个月后在回到荀家再办一场。

  但实际上只是个缓兵之策。若是他们能在一个月内回来,那婚礼就照常举行,若是不可以,那就以实情告知荀家。

  荀巨伯此人,何其自私,又何其伟大。

  但小蕙也知道,他定是已经想的极其清楚了,下笔也没有一丝迟疑。

  这样的男子,她也放心兰姑娘下嫁了。也庆幸,兰姑娘这个时候去,鄞县的瘟疫还没有到不能控制的地步。她又早把一些前世控制瘟疫的药方送给了祝英台。

  其实,兰姑娘也是问过小蕙瘟疫扩散的情况,小蕙在这种时候自然不会遮掩什么,知道什么就说什么。兰姑娘在医术上的造诣比她精湛,自然也知道最后会没有事情。只是她这一去,能让伤亡降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