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本来是可以保护乱世中一家人的安全的,但是父母让她不要在外人面前显示自己的不同,他们不想女儿名满天下,乱世中的奇女子太过艰难。他们只希望女儿平平安安,他们也知道女儿喜欢平凡的生活,他们男子的建功立业也不需要依靠女子来成全。
这一世的父母睿智而和善,在这乱世,他们还想要给女儿提供最大的保护,让她平安喜乐地成长。正是一种幸运。
☆、穿越诸葛亮姐姐(三)
叔父诸葛玄将要带他们前往的的豫章郡,管辖范围与今天江西省大致相当,郡治南昌县,即今江西省南昌市。
由阳都到南昌县路途遥远,诸葛诺姐弟随叔父赴任,走的路线是:由阳都南下进入东海郡,过郯城,再过彭城、下邳、梁国,转道汝南郡,由那里直向南,沿着南方大道过长江,到达豫章郡。
而郯城、彭城、下邳、梁国都是当时各方势力反复争夺的战场,尤其是彭城,此前不久,曹军曾在此屠城,泗水为之断流。这是诸葛诺姐弟第一次走出家乡,这时诸葛诺15岁,诸葛亮才14岁,但心智已经成熟,一路上所见所闻,加深了他们对战争的认识和对苦难的理解。
一路上,当看到曹军留下的累累暴行时,诸葛诺姐弟的内心自然生出许多厌恶和反感。也许就是留在心里的这种阴影不自觉地影响到弟弟诸葛亮今后的人生,他后来宁愿投奔刘备也不愿意追随曹操,就与所见曹军一路的残暴行为有关,相对来说刘备在他眼中比较仁慈。
对于叔父前去上任这件事,诸葛诺本人觉得很是不靠谱。袁术任命叔父诸葛玄当太守,看似挺风光,其实风险很大。《襄阳记》有一条记载,说襄阳城里有个牵羊坛,每有新任刺史到任,必先来此坛,牵着一只羊绕坛走,看它能走几圈,走几圈往往预示该刺史能干几年。
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刺史不好当,太守很难干,说走人就得走,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更何况叔父诸葛玄的这个太守并非名正言顺。
结果也不出诸葛诺所料,远在长安的朝廷听说周术死了,正式任命了一个叫朱皓的人来当豫章郡太守,这样豫章郡便有了两个太守。面对这种情况,诸葛玄决定弃官离去。
叔父诸葛玄自动放弃了豫章太守一职后,并没有带着他们姐弟没有回到家乡。因为家乡的战乱更甚于之前,曹操果然发起了新的南征徐州之战,父母带着哥哥诸葛瑾后来也离开了阳都,远赴江东避难。
叔父诸葛玄也没有选择回到袁术那里,一来袁术交给自己的事是这样的结局,他不想再去见袁术,二来听说袁术的野心越来越大,社会上到处流传,说袁术已经暗中做着僭越称帝的打算。在这种情况下,去投靠离豫章郡不远的故友刘表就是叔父诸葛玄自然的选择。
叔父的好友刘表一向忠于朝廷,是一名模范的地方大员,在别人都不太搭理天子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年年向天子进贡,深得朝廷好感,应该不会再出现像在袁术那里遇到的尴尬情形。
大约在汉献帝建安元年(196),诸葛诺姐弟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这一年诸葛诺已经17岁,而弟弟诸葛亮16岁。
刘表对老朋友的到来十分欢迎,把他们一行接到襄阳居住。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形成了多次难民潮。为躲避战争,人们开始向边境地区大规模迁移,起初,只要没有战事的地方都成为迁移的目的地,后来战火越燃越广,大家只好拼命往远处跑,包括辽东、益州、荆州以及更远的交州,其中逃往荆州的人最多,因为相对而言这里与内地的交通最为便利,而且刘表主政后,荆州很少再起大规模的战事,相对安宁。
荆州气候适宜农业发展,物产丰富,经济发达,这些都吸引着大量逃难的人来此定居,其中包括大批的士人和官吏。人力资源历来都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是国力、军力的重要体现,没用几年时间,刘表就发展成为“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的割据势力。在当时,其综合实力仅次于袁绍集团,比早期的曹操集团还略胜一筹。
如果把“治世能臣”的称号给刘表应该没有问题,刘表在地方治理方面确实有一套,他来荆州之前,这里并不是一片净土,人多好斗,贼寇作乱,到处不安定(人情好扰,加以四方震骇,寇贼相扇,处处糜沸),经过他的治理,这里变成了“万里肃清”之地,俨然是东汉帝国最后一片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