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同人)悠闲宅女的综穿生活_作者:滚滚长江东逝水(37)

  《后汉书》说,刘表在荆州的治理很有成效,做到了沃野千里、士民殷富,官民们都很高兴而且感到佩服(大小咸悦而服之),这应该不是溢美之词。

  历史上叔父在到达荆州后将诸葛诺姐妹相继家人后,就生病去世了。而这一世,有诸葛诺的调养,他自然没有因病去世,反而在刘表手下为官。

  历史上,叔父临终前对他们姐弟的生活已作了精心安排,在叔父的主持下,诸葛亮的两位姐姐分别完成了婚事,她们所嫁的对象,都是荆州本地赫赫有名的家族。

  荆州有七大家族,分别是蒯氏、蔡氏、庞氏、黄氏、马氏、习氏和杨氏,这些家族是刘表占有并稳定荆州所依赖的主要对象,诸葛玄为两位侄女挑选的婆家,都是七大家族成员。

  大姐诸葛言嫁给了蒯祺。蒯祺出身于襄阳附近中卢县蒯氏家族,蒯祺与蒯越是兄弟关系。刘表占有荆州,蒯越出力最大,蒯家成员多在刘表手下任职,至刘表死时,蒯祺任房陵郡太守。

  蒯越在洛阳与刘表是挚友,诸葛玄也是在洛阳结识的刘表,诸葛玄与蒯越也相识,大姐诸葛言这门亲事,就是在诸葛玄撮合下完成的。这一世,诸葛言依然和历史上一样,嫁给了蒯祺。

  历史上诸葛诺嫁给了庞山民。庞山民出身于襄阳本地的庞家,其父是荆州名士庞德公。而现在林诺心诸葛诺身当然不想嫁给庞山民,但她也不能不嫁人,她得想办法让自己嫁给景灏。

  于是让景灏想办法与诸葛玄相识,得到认可,并最终同意与诸葛诺的婚事。在真正结婚后,诸葛诺才有了充分的自由。家人的保护,既是对她的爱护,也是对她的束缚。

  在这个乱世,英雄辈出,女子嫁人,不是都选择出身,更多的是选择有才之人。所以诸葛诺最终很顺利地嫁给了景灏。

  景灏作为宠物从小在诸葛家长大,跟随诸葛家学习,又有诸葛诺的帮助,很清楚诸葛一家人的喜好,所以很容易得到诸葛家一家人的喜欢。

  襄阳城南有一所学业堂,据考证其遗址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湖宾馆一带,在当时这里北靠城墙,南面是西南诸峰,山、水、城相环绕,是一个读书的好去处。诸葛亮随叔父来到襄阳,便在学业堂读书。

  经过认真思考,诸葛亮作出了决定,他既没有随姐姐去过荣华富贵的生活,也没有到刘表手下谋一份差事,他决定继续读书。为了静心学习,他还决定从襄阳城搬出去,另寻一处住所。

  诸葛亮心中的这个地方应该是一处幽静的所在,山清水秀,不被外人打扰,以便于读书学习,最好还有田地可以耕种,以便在读书之余参加劳动,既自食其力,又锻炼身体和心智。

  这个地方还不能离襄阳城太远,虽然不必天天再到学业堂去学习,但那里集中了最好的老师,诸葛亮想随时去那里向先生们请教。按照这些条件,诸葛亮终于在荆州城西北20里处找到了一处理想的地方,此地叫隆中。

  这是一处山村,山的名字叫万山,不高,冈峦起伏,其间风景优美,四季松柏常青,鸟语花香,水声潺潺,周边山形环绕,势若盘龙,登临高处,可以远眺汉水,在这里读书耕种,是再好不过了。

  在当时这里还有点偏僻,襄阳城里的权贵或大户人家,习惯把别墅盖到城南顺着汉水往宜城的方向,那里被称为冠盖里,这个襄阳以西的偏僻山村,平时人烟比较稀少。

  这正是诸葛亮所需要的,他不想到冠盖里那种地方凑热闹,他喜欢这里的安静。于是,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二人来到隆中,在这里修建了一处简单的草庐,整理出十来亩耕地,住了下来。

  诸葛诺不放心弟弟们,也随着他们搬到了草庐附近,照顾弟弟,让景灏也和弟弟们一同读书,她则照顾他们。

  隆中距襄阳城西门20里,汉代一里合现今0.7里,20里相当于7公里。隆中虽然远离尘嚣,但充其量也只是襄阳城的西郊。然而,在当时隆中却不隶属于襄阳管辖,甚至也不属襄阳所在的南郡,它属于南阳郡的邓县。襄阳城北,沿着古城墙是流经此地的汉水,古称沔水,汉水流过襄阳,突然掉头向南,在其拐弯处,有一条叫淯水的河流与其交汇。

  今天的邓县称邓州,归河南省,襄阳(1949年以后与隔江相望的樊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2010年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归湖北省,两地相距70多公里,合汉代200里。而在汉末,邓县与襄阳的距离却非常近,其县治与襄阳仅隔汉水一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