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同人)悠闲宅女的综穿生活_作者:滚滚长江东逝水(41)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下卿,古代历史上宰相的典范。乐毅,战国后期的军事家,被拜为燕国的上将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他曾统率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古代战史上以弱胜强的神话。

  诸葛亮觉得,当此乱世,缺少的正是管仲、乐毅那样的人,而他对自己的定位,也正是这种能安邦定国的人。所以,当孟建他们问他将来能做什么时,诸葛亮才笑而不言。

  隆中至今有一处抱膝亭,相传诸葛亮这一段时间里常在此抱膝长啸。这座亭子是后人附会的,但事情确有其事。《魏略》记载,诸葛亮每天清晨和傍晚常常抱着双膝,坐在那里发出长啸(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长啸,指大声呼叫,也指通过调整口腔和声带,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汉魏时节很多人常以此述志,曹植写过一首诗,里面有“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的句子。抱膝长啸,说明表面平静的诸葛亮,内心里也在激烈地思考着未来。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除了长啸,还好吟一首叫《梁父吟》的诗。

  梁父即梁甫,是个地名,在泰山郡,也就是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任职的地方。《梁父吟》是乐府的曲名,类似于后代的词牌、曲牌,也就是说,词的内容是可以变化的。

  其词:“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这是一首咏史诗,所咏内容是齐景公用晏婴之谋,以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据《晏子春秋》记载,春秋时齐国有三位勇士,分别是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他们都立下大功,平时很骄傲。晏婴为国相,从三人身边过,这三位勇士都坐而不起,让晏婴很难堪,晏婴便在齐景公面前进谗言欲除掉三人。

  齐景公居然答应,让晏婴设计。晏婴让齐景公以两只桃子赐予三人,让他们自己表功争桃。公孙接、田开疆先报功劳,各自拿走一只桃。古冶子不服:“我的功劳更大,桃子该给我吃。”公孙接、田开疆都是勇士,听完顿觉羞愧,退还桃子,自杀。古冶子见状,认为自己不仁不义,也自杀了。

  《梁父吟》所唱就是这件事,诸葛亮为何吟它,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抒发他对春秋名相晏婴的敬慕之情,也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急于用世立功心理的流露。

  诸葛诺知道,其实或许没有这么深奥,这只是一首普通的乐府诗,也许流传于梁甫那一带,也许是他们小时候在泰山郡任职的父亲教给他们的,他吟这首诗没有别的深意,只是在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罢了。

  还有一次,几位朋友在隆中聚会,孟建告诉大家:“我要回北方了。”

  大家听后颇觉惊讶,北方战乱仍未息,大批士人百姓仍源源不断自北方避难而来,此时为何回去?

  孟建说:“自从离开家乡汝南郡,无不日夜思念。”

  孟建思乡心切,大家无法阻拦。

  诸葛亮想了想,对孟建说:“天下这么多士人,都在四方遨游,又何必非得在故乡呢(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 ”

  曹操在官渡打败了袁绍,又用了几年时间逐渐统一了北方。朝廷虽然在许昌,但为曹操所把持,在北方要有所作为,就意味着必须投身于曹操,对此诸葛亮有不同看法。徐庶也反对孟建这么做,他也不看好曹操。

  但是,孟建还是回去了,不久之后,石韬也离开了荆州回了北方。

  据《魏略》记载,孟建后仕曹魏,官至凉州刺史、征东将军;石韬仕曹魏,官至典农校尉、郡太守,印证了诸葛亮当初的预言。

  风流云散,一别如雨。几位荆州挚友分别之后此生再未相见,多年后诸葛亮率兵北伐,曾写信给司马懿,询问身在曹魏的朋友们的情况。

  另外一位好友崔州平,他当了西河郡太守。曹丕黄初三年(222),割太原郡兹氏等县置西河郡,领汉代西河郡南部故地,治所在兹氏,属并州。崔州平后也事曹魏。而根据北魏梁祚的《魏国统》记载,崔烈被董卓所害后,崔州平一直报仇心切,后病卒。

  最后一个离开的是徐庶。在诸葛亮心目中徐庶的才能较孟建、石韬更高一筹。徐庶也不看好曹操,他听说刘备当时在新野招募贤才,就去了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