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玄亮同人)白帝春深_作者:艾草(100)

2018-02-15 艾草

  只见诸葛亮片刻即到,于左上首席坐下后,肃然道:“自与吴开战至此,战事初歇,两国稍安。我等宜归整战败之因,引以为戒,以期日后共扶陛下,以复国力,振兴大汉。”

  群臣纷纷拱手答应。诸葛亮又道:“请诸公各抒己见。”

  廖化张翼等曾将兵之人,对望片刻,即起身道:“丞相,愚以为连营之法,多有不妥。亦予敌以火攻之机。”

  许慈见此,亦起身道:“在下闻曹丕言,岂有七百里连营而可拒敌者?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马谡向许慈道:“猇亭之败,非连营之过。”

  “为何?”

  “陛下伐吴,屡用奇兵。虽一时得利,然江山相逼,大军施展不开,不得不连营以保退路。东吴拥水军之利,位处侧后,时时可以选择突袭点,切断我军主力退路。如此我军覆败立至。”

  向宠亦道:“陛下步步为营,因地制宜,原来无可指摘。且全军五十余屯,有四十余屯位于主战场。足见陛下明轻重,未曾分散兵力。连营之失,不在连营之法,而在疏于防守。尚书令病重,不能巡营。致使行阵布防失误,予敌可乘之机。”

  群臣闻此,皆暗暗点头。诸葛亮亦点头嘉许:“巨违所言是也。连营之法,并非万全,却是江山相逼时不得不行之法。然连营之道,以虑相备,强弱相攻,勇怯相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趋,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必得通晓行阵之大将方能为之,否则稍有不慎,大祸立至。”

  “时值酷暑,子初病重,不能为陛下运筹帷幄。而自我大汉建国之后,法孝直亡故。诸大将如关,张,黄老将军,马孟起等亦于数月内相继去世。国内已无大将。致使冯习之辈统军,一遇长期对峙,便难以胜任,非但不通连营之法,更盲目轻敌,授陆逊以可乘之机。”

  群臣默然,皆暗暗赞同诸葛亮所言。只见马谡又道:“陛下本应听丞相与刘令君之言,收复荆南便收兵息战。而陛下必要灭吴,致使战事旷日持久,冬去夏来,草木生发,触火即燃,极易助涨火势。”

  诸葛亮点头道:“诚然,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然火攻之计,亦非名将不能用。吾亦没有料到东吴继周公瑾之后,尚有如此后起之秀。他一开始连连战败,谁能料他竟有此谋?陛下之败,盖天不佑我大汉邪?”

  马谡默然。丞相总是如此,替陛下说话,并掩盖陛下一切疏过。他记得诸葛亮曾对他说,幼常,叔孙通说的没错啊!人主没有过失。孝惠皇帝尚且没有过失,何况主公明如高帝。

  马谡心想,他从来没有真正明白诸葛亮这话。

  不过,古来贤相都是如此。贤相者,不是不会跟主上争辩,而是争过吵过,生完气回过头来又尽心尽力给陛下筹办粮草,说服文武百官,使上下齐心,共同对外一战。战时为陛下提心吊胆,战败后心甘情愿不辞劳苦收拾烂摊子…

  丞相…您这么做,都没想过以后史家要如何评论您。指责您没有尽匡矫之力。

  难怪,人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而刘备的丞相,非诸葛亮不可。纵观大汉上下,除了诸葛亮,谁有这等才德器量?

  事君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只听诸葛亮又道:“曹丕之言,不足为取。彼未曾率兵征战,焉有资格评论身经百战的陛下?况其不趁乱取吴,坐失良机,不谙伐谋伐交之道。倘其趁我举国东征之时,亦起兵攻吴,则吴必亡,我得其内,魏得其外。天下三分不复存,而北贼益强,我难以独力抗之,天下大势可知矣…这便是曹操原意:先取吴,后攻我,而得天下。陛下每称操为能。而曹丕即位,一改乃父之政,不可谓孝,亦甚为不智。”

  群臣闻此,皆暗暗点头。只听诸葛亮又道:“陛下之过,亦不在于伐吴。若坐视荆州失去而不顾,则我国小力弱,日益疲敝,北伐难以全功。”

  “夷陵之失,罪在冯习,张南二将骄兵轻敌。既不精研行阵,更疏于防守,遂陷全军于危险之境。”

  马谡望向诸葛亮,心道丞相真会说话,一下子把罪责全推死人身上了。陛下派将任选无方,就一点没有过失?丞相啊,你想再如何替陛下掩盖过失?

  然而诸葛亮接下来的话,令他更是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