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臣闻此,皆暗暗称是,为之精神一振。刘备温颜望向诸葛亮:“国力之魂,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我汉能强大起来,首先是因为有一个长于谋划,善于治国理民,训练军队的丞相。其次,我君臣文武揖穆,文臣尽心,将领用命,方才建国。”
诸葛亮向刘备长揖为礼。在坐文武望着君相二人,心下慨然。如鱼之有水,十七年来未曾改变,二人君臣之情始终如一。刘备始终信任倚重于他,诸葛亮亦证明了自己的才华足以使弱国富强,他凝重谨慎,堪当一国大任。君足信,臣足重。而刘备现在无疑是要把这信与重,都全盘交付给诸葛丞相。
现在,他要他的臣民完全信任丞相。一如信任他。
只见大汉丞相复又转身面对群臣,缓缓道:“不可胜在我,可胜在敌。八阵若成,可使我三军立于不败之地!”
“守国自保,易耳。然若如此,无异昭告天下,陛下与太子,摄于曹氏之威,轻让社稷。则不异于昭告四海,九五之尊,不以德举,而以力取。”
“想当今之世,精兵强将,封疆大吏,兵不厌多,势不厌大,万般利欲,只嫌其少。乃至生叛逆篡位之心,自古有之。王莽摄政,孝愍让国之事,循环不止…臣恐天下,从此永无宁日。”
“……!!”
群臣皆为诸葛亮此语所震摄,皆能预见若不伐魏,汉国终将败亡。而自是之后,礼崩乐坏,窜逆成风。也许百余年之内,天下还要动荡不安。乱世将何时终止?帝王将相自身难保,或流落民间,或为权臣强将所杀害。遑论百姓万民,死于战乱饥荒者,动辄上万…
思及此,谁能不寒而栗?纵使北伐艰难…只要有一线希望,又怎可不为之?
费祎低叹:“丞相远见,臣等不如也。”
刘备微微一笑:“丞相之言是也。朕比他更早预见这一乱象,故起于草莽之中,屡经胜败,终折而不挠…公琰,你意如何?”
蒋琬长揖道:“臣当倾力以助丞相。”
刘备盯着他片刻,笑了起来:“呵呵…好啊。你自己没有什么想法。然而孔明救过你一命,对你又有提携教导之恩。你自会以他之愿,为己之愿。公琰素性质朴,朕信得过你。”他说着,指着蒋琬,笑对诸葛亮:“好好教导。此子能成为有用之才。”
诸葛亮微笑点头。
刘备又转向射援:“射卿以为呢?”
射援躬身长揖:“臣唯陛下之命是从。”
刘备与诸葛亮默然对望。群臣闻北伐之论,多是惊诧。荆州已失,如今季汉,且不提此刻内外交煎。就是内外患平定之后,以小国寡民抗衡北方强国,亦是几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费祎与李恢,很坦然地说出了内心的看法。射援与蒋琬,内心亦都是如此认为。但他们一个仰慕刘备,一个敬爱诸葛亮。是以都愿意许之以驱驰。
于是刘备对射援道:“今后,卿等当以丞相之命是从。”
射援应声道:“是!”
刘备命诸葛亮起身上前,坐于榻侧。他紧握着丞相之手:“孔明,交给你了。朕把他们托付给了你。也把你托付给了他们。谁若不听你话,即是有违朕命。丞相酌情罢黜之。他们的衣食身命,前途荣辱,你也需负责照顾。如君视臣,如父视子。”
“……!”群臣闻此最后一句,心下皆震。如此郑重托付,全心信赖,将太子与群臣俱都托付…怕是只有当年周武王嘱托弟弟周公方才有吧?如此鱼水君臣…十七年来,未曾改变。
君子之行,贯彻始终,莫过如是…
25.少司命
当下群臣起身而退。独留诸葛亮与刘备叙话。刘备缓缓道:“孔明日后,便是辛苦了。可知北伐不在兵力多寡,而在人心向背。”
诸葛亮微叹:“陛下,臣无陛下感召之力,识人之明。陛下若离臣而去,臣当何以自处。”
“却也未必。”刘备笑道:“孔明必当成圣成贤,万民仰望。丞相才德,有过于朕。”
诸葛亮还待说些什么,刘备却按住他手,笑道:“虽九死其犹未悔…?丞相,今日之会议,倒是: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诸葛亮不禁笑起来:“臣之心,唯有陛下知之。”
“啊,丞相…”刘备叹道:“是成败重要?人心重要?礼乐仁义重要?苟全性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