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笑而摇头:“陛下,那不过是人们附会之言。”
临邛火井,本已衰微。诸葛亮入川后,前往巡查,见井内之火,以竹筒盛其光而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他便改进技法,刳斑竹以导气,引出井火,使之转旺。再置锅灶数十。经试用后,证实此法可行,煮盐能盈利逾万千。当地百姓后来多有投入井盐生产者,生活富裕不少。自是对诸葛亮万般感谢崇拜。以至于有此传说。
刘备叹息,握着自家丞相之手,爱惜地叹道:“天下奇才,熟能过此。孔明当之无愧。”
李恢终于忍耐不住,长跪问道:“陛下方才说,要北伐?”
刘备微笑:“然也,众卿。朕不但将国家托付予丞相,亦将讨贼兴复之任,交予孔明。丞相今后,出将入相,身兼管乐,与诸卿同升,共建盖世之功勋!”
赵云与陈到闻此,不禁升起豪迈壮阔之感。又见自己与刘备俱老矣,而当年闯天下的故人已大半凋零,不禁又心下伤感。但见诸葛亮与刘备双手紧紧交握。赵云与陈到对望了一眼: 他们二人都没有放弃,自己何敢退怯呢?
但见诸葛亮一字一句,坚定地道:“臣承陛下之志,虽九死其犹未悔。”
群臣有的面露惊讶之色,面面相觑。此时国家危难之际,内外交煎。国力在夷陵之战耗损大半,南中动乱,且黄元进攻成都,反叛方才平息。又忧南中诸渠帅与东吴连合,加之曹魏,将瓜分汉国本已狭小的领土…
当此危急存亡之时,谈何北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早就是昨日昙花了…
然而那一对鱼水君臣,高山流水的知己,彷佛都还壮志未已。刘备烈士暮年,诸葛亮志在千里。
群臣见此,心中感动。然而内外交困的事实摆在眼前,亦是他们所不得不正视的。
刘备望着眼神或困惑,或担忧的臣下,淡淡一笑。又对李恢:“德昂,南方事大,卿当速回。”
李恢闻此,涕泣俱下,含泪上前。刘备知道他君臣二人此一别,怕再不能相见,是以依恋不舍。于是刘备道:“德昂,莫要哀伤。朕之神灵,长伴尔等。卿当以丞相为君长师友,全力佐助之。莫负朕望。”
李恢含泪拜别皇帝,匆匆出宫而去。
寝殿内群臣默然片刻,都在想北伐之事,也皆是满腹疑惑。但谁也没有当先发问。
刘备微微一笑:“怎么?都觉得朕疯了?文伟,公琰,射卿,有话尽管说来。”
群臣默然,都想着疯的不只是陛下,还有丞相。他们可以相信诸葛亮有能力让风雨飘摇的汉国转危为安。但以此小国寡民出攻上国,则已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范围。
射援非常单纯地以为,君王宰相之心,本来就不是百官所能测度。故而俗话说君王心容四海,宰相肚内能撑船。何况他所遇到的,是千古难逢的圣君贤相。于是他不作多想。
蒋琬坐在当地,有些没回过神来。他想着诸葛亮虽有将才统兵驰骋秦川。可是,国力对比实在悬殊,粮草转运艰难…一切实在是未知数。若天下有变,或者可能使曹魏由盛转衰…那时他必要全力相助诸葛亮。
费祎见射援蒋琬两人都默然不语,遂起身道:“陛下,臣所虑者,曹魏方当强盛,其国力,人口,兵力皆五倍于我。况秦岭天险,猿鸟亦难攀援,遑论粮草转运。纵有韩信之谋,城父之才,孙子复生,亦当愁之。”
刘备微微一笑:“文伟所言,句句属实。众卿…惧否?”
“……”
“丞相性情,最是持重谨慎。你们问他,怕是不怕?”刘备又道。
群臣转而望着诸葛亮。费祎亦向丞相深揖请示。
诸葛亮默然片刻,微微一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胜败难以逆料。未出兵之时,愚以为亦不必过于悲观。”他说着,转向费祎,微笑问:“文伟以为,财货,人口,兵员,即是全部国力吗?”
“民心民气,军心战力,君臣聚合,庙堂运筹,尽皆国力。”
“财货丰厚,历来不是国力之魂。君不见项楚之强,卒败于高祖。秦以羸弱,变法之后,君民齐心,遂败强大之魏国,收复河西,争霸中原,终得天下。昔我汉国,仅据四郡之地,曹操已占北方半壁江山。我等能进取西川,北下汉中,荆北倒戈,威震中原,进迫许都,何也?靠的是原来就国富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