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笑道:“陛下有知人之明,臣方有焦烂之功。”
“胡话!”刘备笑斥:“萧何也没把自己折腾成这样。陈平不问粮谷之事。光武群臣就更轻松了。朕虽不如光武,自认还比高祖强些。你再劳累下去,就是让朕脸上无光了。听说文伟一目十行,处理公事之速,无人可敌。唯有你二人可一较高下。你们玩得倒开心,可丞相年过不惑,该当节劳自珍。怎可去跟年轻人比拼?有什么事情,交给他们办就是!”
诸葛亮微笑:“好,下午不处理公务了。只陪陛下。”
刘备叹道:“朕给丞相说了几次,你屡教不改。跟云长益德一个样!”
诸葛亮微笑,见李恢转头看窗外花鸟,便温声唤道:“德昂,南中动乱,怎么此时赶回。”
李恢回头笑道:“臣思念陛下与丞相,故尔星夜赶回。不想陛下丞相鱼水情深,巴不得时刻款款相叙。大概忘了臣还坐在这儿。”
刘备哈哈大笑起来。诸葛亮亦笑而摇头。几人笑过,刘备方道:“孔明,德昂答应朕,要好好助你平定南中。德昂才堪大任,足以助君辅益!”
诸葛亮笑而点头,问起南方诸事,李恢一一答对,了无遗漏。刘备在旁半卧观看,不住笑而颔首。李恢本为董和所举荐,赴州任官。当时他知刘璋必败而刘备必成,就假托郡使,来投刘备。刘备见之,考较其才学,大悦,遣李恢去汉中交好马超,于是马超来归,成都遂定。后来有人诬告李恢谋反,刘备却知道李恢必不如此,更迁升李恢为别驾。章武元年,刘备东征之前,逢庲降都督去世,刘备问李恢:“谁可代者?”李恢笑着毛遂自荐:“莫若老臣。臣窃不自揆,惟陛下察之。”刘备笑道:“朕之本意,亦已在卿矣。”于是以李恢为庲降都督。这些事迹皆一时在朝中传为美谈。朝臣们赞誉李恢的才能忠心,也叹服陛下的知人之明。
正当诸葛亮与李恢商讨南方诸事时,费祎来到。其余朝臣如射援,李严,蒋琬等也纷纷入内,坐于一旁。先前孙权请和,刘备已遣大夫宋玮,中庶子费祎往来报命。这次未知费祎带来什么消息。李恢见费祎来到,便停驻不言。诸葛亮亦望向费祎:“文伟方出使归来,可试言之。”
费祎便起身答道:“我与吴新息兵未久。吴主首鼠两端,心存狐疑。以臣之见,尚需遣使者,往相报还。以固结盟之诚。”
刘备叹道:“孙权心有狐疑,皆因恐朕怨愤已深,犹记旧仇。若朕去后,丞相主政,情况当有所改观。汉吴复盟可期。丞相当再遣人前往。”
自刘备草莽起兵,纠合天下文武英杰以来,诸葛亮是第一个出使东吴,并取得卓越成果的人。在联吴抗曹这一点,怕也无人会比他更适合,做得更好。然而此时诸葛亮以丞相之重,将掌一国之政,不可能再去出使他国。
马良为刘备侍中,诸葛亮义弟,曾数次出使东吴。此刻若在,则是最适合出使之人选。然马良自己也因随军东征,血溅沙场。即将在建兴元年奉诸葛亮之命出使东吴的邓芝,此刻为广汉太守。不在此处。
但听刘备续道:“…荆州之失,是云长之失。东征之败,为朕之过。唯有连吴抗曹,方可保社稷。丞相隆中之对,始终没错。是朕与云长,不听丞相衷言,致有覆败。而今天下之势,连吴仍是必然…”刘备说着,笑对诸葛亮:“丞相若再遣人前往东吴,不妨学学朕,看有没有人毛遂自荐。那自己送上门来的,定能好好完成使命。”
诸葛亮笑而点头,又对李恢:“德昂继续说吧。”
李恢续道:“若得平南中,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则可充继军资,使国家费用不乏。”
刘备点头,转问诸葛亮:“如此军资,可用于北伐?”
诸葛亮摇头:“乃往王长史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南中之金银赋税,耕牛战马,当于国家有所帮助。但未足以富国强兵。愚以为,民贫国虚之际,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刘备闻知,点头:“盐出自临邛火井,铁出自金牛山。金银战马出自南中。然而唯有锦官城是这个国家的心脏。”他微笑指着诸葛亮心口:“皆在丞相心中。”
在场众臣闻到“北伐”二字,早是满腹狐疑。只见刘备又笑道:“说起这临邛县火井,汉室之隆则炎赫弥炽。桓灵之际,火势渐微。岂知因丞相一瞰而更盛。朕去后,兴汉室者,其孔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