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以袖拭泪,点点头,与诸葛亮携手而出。
刘备看着二人背影渐去渐远,终于忍不住任泪水滚落眼角,长叹了一声:“朕遭家不幸,丧云长,失荆州,使汉室倾危。更损益德孝直…然幸得尔等,文有孔明,武赖子龙,今家国危亡之际,犹有将相揖穆,文武齐心,共同助朕。备又是何其幸哉…!”
* * *
当时关羽初亡,还是汉中王的刘备就曾于朝会上提出东征之议。而群臣多谏,刘备不从。诸葛亮于时一直保持静默,未曾表态。引得群臣议论纷纷,各自私下询问他的意见,导致诸葛亮索性称病不出。十余日之后,竟在主持群臣集议之时,公开表明支持刘备东征。诸人晓得诸葛亮体恤刘备之心,莫不叹息。
而诸葛亮面对群臣反对之声,则一一说之以理,晓之以情。欲使文武官员合力齐心。即便最后不能为他所说服,诸葛亮亦会折衷,与持反对之声的朝臣商量措词,在朝会上提出与刘备参考。这个商议的过程便持续了月余。在这之间,法正多是因病无法参与,后即于刘备称帝前亡故。
章武元年,刘备于四月一日在武担山登基即帝位。第一次大朝会便在四月十五举行。汉既建国, 祫祭高皇帝以下。既有英贤作辅,儒生在官,宗庙制度多依旧朝宪章。然今日大汉偏安一隅,刘备与诸葛亮,赵云,董和君臣等领头,上下勤俭成风。刘备当年铸五铢钱,尚且把自己床帐上铜扣全数取下。贵为汉王,所用衣食器物,皆如世家子弟。诸葛亮与诸位儒生学士等商议制定宗庙制度时,即坚持朝会仪礼虽需依旧,然排场必得删减,不可铺张。如此便造成了朝会不华,却也威严肃穆的景象。为百官黎民所称颂。
可此番大朝会,殿上虽是陈置庄严,侍卫环绕。又正当春暖花开。可仍免不了几分萧索寥落的气氛。数位文武重臣于短短数月,竟尔半数凋零。孙乾早法正几个月病逝。糜竺为了自家弟弟糜芳害死关羽,叛国投吴的事情忧愤惭愧,一病不起,没能上朝。马超现下也病得不能起身,别提上朝议事。简雍平日里谈笑风生的一个人,自来就放荡不羁,在刘备面前坐着也没个端正样。可此时在一边椅靠着扶手,脸色憔悴,是真的病病歪歪了,还犹自挤眼对着刘备笑,教人看得好不心疼。司徒许靖坐于刘备左侧首席,也倚靠着扶手,病得萎靡不振。众臣看着百官之首,坐于刘备右侧的诸葛亮,皆心底暗自宽慰。幸好丞相方当壮盛,且能者多劳,辅上治国,带领百官,处处稳妥,令人安心,可不正像萧丞相一般。况且诸葛亮更有子房之远略,又得善于运筹帷幄的尚书令刘巴相助。刘备知人善任,明并日月,恰如高祖。这便又是令人欣慰之事…
可刘备不同于高祖之处,便是极为重情,视臣子犹如骨肉。兔死狗烹的事情,刘备绝干不出来。关羽威震华夏,一度逼得曹操商议迁都。然功高震主之事,在刘备来说彷佛根本不存在。他更雅爱敬信诸葛亮,于外出征战时放心将内政大权交与他,从来没有半点疑忌,君臣二人亲密有逾父子。与关羽,张飞,赵云等更真真是情如兄弟,人人有目共睹。麋竺货殖之客,原无政理之才,但能借面吊丧,或婚或宾。然因早年曾散尽家财以资刘备于危难之中,此时高官显禄,位列开国功臣,竟班于诸葛亮之右。其弟通敌卖国,刘备也不曾与麋竺理论。简雍优游风议,简傲跌宕,嬉闹玩笑无所顾忌,因与刘备少小结识,一路相随不弃,也至大臣之位。若放在曹魏,岂不落个“恃旧不虔”的罪名,落得跟许攸一个下场。广陵陈登曾与刘备有短暂君臣之谊,后虽分道扬镳,刘备闻人非议陈登,犹当庭面斥。以至于流传出去,人皆言求田问舍,应羞见刘郎才气。如此种种,刘备之重情可见一般。关羽一朝亡故,刘备捶胸顿足,椎心刺骨,连日哭泣。震怒之下早是听不进任何谏言。再有张飞噩耗…此痛此仇,当是难以想象。
此次朝会…将议东征之事。虽然丞相持重,多能婉言以规劝主上。更有群臣苦谏。然而刘备龙有逆鳞,一旦触怒,性情执拗起来,谁也劝不得啊…
议事大殿中,一时地方官员上奏各郡政务已毕,便议东征之事。
“陛下!臣秦宓冒死起奏。”
众臣回过头去,只见当先启奏者竟是学士秦宓。他原非重臣,也无政理之才。然汉自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召集有名望的地方学士儒生,参与朝会。平日则专治经典,起教化之风。这类饱读诗书、喝过墨水的“贤良”、“文学”人士是郡国国主和地方富豪所推举,为儒者与富人之代表。